昊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宾云娜宾云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翻阅了很多古籍资料才找到,不过内容有点多,大家也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结论,这里只放一些比较有趣的史料。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昊”这个字,它压根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汉字,而是由两个或者更多的汉字组成的一个汉语词组(也就是所谓的复合词)! 这两个字就是“天”和“大”。 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来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如下图: 上图为甲骨文的「天」字;左为上部,右为下部。 上图金文中的「天」字左部写作「人」形,右部写作「一」或「丨」;小篆字形则作「一」与「丨」组合而成。 而「大」的字形就比较统一了——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小篆都是一个「人」加一个字符「大」。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天之浩大」这句话里,「昊」实际上是「天之大」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天之大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说天的体积很大吗? 显然不是。这里的「天之大」实际上指的是天的广阔无边和无穷无尽。所以从意思上讲,应该把「之」理解为语气助词。 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天之浩大」而不是「昊之浩大」 ——这里的「昊」就只是个修饰语罢了。

那为什么古人不用「天之大」这个词来表示天的广阔呢? 据我猜测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天之大」虽然比「天」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但毕竟还不是完全的并列复指,因此不如直接用「天」来形容它的广大而省去这多余的一步;其二,由于「天之大」的读音是「tiān dà zhì」,而当时的汉语是没有声调的,因此在朗读起来时,很容易将「zhì」给读成「i」,变成「tian da i」这种样子……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干脆就直接用单个的「天」代替「天之大」好了。 「昊之浩大」只是句中省略了「天之浩大」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把「昊」当作一个独立的汉字来使用的,而且事实上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昊」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汉字存在并且有它自己的含义。 从这一点上来讲,说它是现代人臆想出来的一个文字是不对的。 至于「昊」作为地名时的含义,那就更无从考证了,反正我从各种文献中都没有查到「昊」用作地名的记录。

我认为「昊之浩大」中的「昊」,跟今天的「天空」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吧。 我认为现代汉语里的「天空」一词是由「天」和「空」组成的复合词。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空」在古代既可以做动词又可以做形容词,其中做动词时可以解释为空虚、没有东西;做形容词时是形容虚空的样子。比如我们常说的「空空如也」「空空】】】】】】【】】】】】】】】】】~~】]」就是出自《论语·子罕》「孔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贡曰:『夫子何哂由也?』孔子曰:『求也何若?於民无所患苦』。子贡曰:『赐也何若?’曰:『忠信笃敬,百姓不怨,官府不觉』。子贡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子曰:『颜渊何若?』曰:『智得,不出其素,文之以礼乐,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里就有「空空如也」一句。而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天空的常用词汇除了「天空」以外还有「苍穹」等等,都是同一个道理。

以上是我的理解,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最后附上我的猜想全文以供参考: “浩浩荡荡”这一成语源自西汉时期的辞书《尔雅·释水》,原文为「百川归海,浩浩荡荡」。意思是众多江河都流向大海去,海水汹涌澎湃,浪花飞溅。 在东汉时期出版的《说文解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黄霸的人,他非常喜爱读书。有一次他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中有一句话写道「东海浩浩,南山巍巍」,他便感到十分奇怪:既然东海有这么多的波涛汹涌,那么南山究竟有多高呢?于是他立即起身前往山东和江苏一带的沿海地区考察了一番后回来告诉别人自己已经亲眼见到了东海的真实面貌:只见那里海水汹涌澎湃,浪花飞溅犹如万马奔腾一般让人震撼不已。但是当他再次见到这本书时却发现原来这句话中的「东海南海」并非真实地名,而是一句比喻句用来形容海面的辽阔浩瀚。于是他又跑去问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告诉他:「天地之间自有天地之分,天在上称「昊天」而地在下称之为「昊苍」二者相合谓之「昊」,合二为一便是"天下"或是叫"宇内".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宇宙空间的概念,"四海之内皆兄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民彼此都应该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如同亲兄弟一样;同样我们也把地球上所有的国家称为地球村.

优质答主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古人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对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水生木、木生火;金生水、水克火、木克土等这些关系,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但是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动物,是人创造了社会文明而不是自然界本身!我们更应该从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从自然界的立场上去套用古人那些经验性的“五行”结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