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千”为:“十百也。从一从百。凡千之属皆从千。昆,多也。会意。古念去声。俗作仟。或作阡。”许慎认为甲骨文的“千”是由一个横杠和一个“百”构成,本义是10个百,即一千(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小篆将两个符号合并成一个“千”字,到了隶书和楷书就基本上没有变化了。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解释说:“千者,人言之辞也。言人有口,口言之‘千’,一人之言,其词各异。故曰千人千言,言各异焉。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此言众非一辞也……人之开口出言之‘千’,不同何也?以意言之,人心虽殊,犹当有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千”是个人的称谓,个人说出来的“千”各不相同——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每个人发音都不尽相同——“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也是用比喻来说明人多口杂,说法不一。可见“千”本来是个人数量词而不是指物体数量单位。
那么既然“千”最初是用来表示人数的,它为什么又成了物体的最大计数单位呢?这恐怕还得从汉代开始的阴阳五行学说说起。汉代董仲舒把五行引入儒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学理论,并主张将道教、佛教、孔子学说等杂糅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学说体系--今人称其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教。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往往会把一些事物与五行的某一属性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说明它们。比如“天圆地方”就是古人将天与圆的属性联系起来的产物,而“千”作为人数的最大计量单位自然而然地也被纳入到五行框架中来,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金木水火土,土地里长着禾苗,而禾苗属于千。其实这种观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墨子.贵义》就有记载,只不过当时还没有五行这一套玩意儿罢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天地之中必有千焉!”
当然上述只是我的一点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