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克的原理?
《黄帝内经》指出,“东方生风,风生木”、 “西方生燥,燥生金”…… 这就为五行的相生相克找到了原始依据和科学基础,即阴阳相互作用的原始动力是“气”,它不断循环变化产生阴与阳相互作用的各种状态。 由于宇宙中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所以五行之间的作用也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五行所对应的五种物质或现象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之物(象),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又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古人没有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只是凭生活经验和主观意念把它们分成了五个部分而已。
比如木可以代表植物,也可以代表筋脉肢体;火可以代表火焰,也可以代表心脏血脉;土可以代表土地,也可以代表肌肉皮肤……总之,五行是一个符号系统,它代表着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互根、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行都对下一行的产生起着决定作用而同时又对上一行有制约作用,这就是阴阳的相互作用形式——互滋、互化、互制。 比如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稳定状态时,如果因外界影响导致某种物质过多或过少,则会出现不平衡不稳定的趋势,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会引起相应功能的紊乱失调。 比如说肝火太盛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脾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导致大便干结等;胃热炽盛会灼伤肺津,导致肺失润养而出现干咳无痰等。这些都属于疾病的前兆。
因此中医在治疗此类病症时会从泻火润燥入手,通过泻去亢奋之热使体内郁滞之气得以宣散外泄,同时辅以补脾润肺以助其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机能。 这是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表现之一。 同样道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反两个方面,当某一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必然向反面转化,也就是俗话说的“物极必反”了! 根据这一哲学思想,我们在临床上就可以把那些由虚引起的实症看作是“反”的表现形式来考虑治疗措施了:如气虚之人往往表现出阴虚阳亢之象——“火”旺了就要泻火生津,而不是补火了!
反之如果患者表现为脾气虚弱证候——这时就不能单纯地运用补益脾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要兼顾到“火”的问题了!因为此时如果再一味的温补只会助长虚火上炎之势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既要遵循中医“治标”的原则又要学会灵活运用“治本”之法以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