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行原理?
五行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但这里的五行与现在的五行观点完全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对五行有不同的解释。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将五行用于政治,认为汉代是土德,汉代人修建宫殿取名为“土正”,后来刘邦的陵墓修筑成圆形,也叫“土正”,象征汉朝统治坚固如城墙,同时因为汉初连年征战,认为汉朝属土,所以连年征伐,终于一统天下(当然这是后人美化)。
汉代人还相信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用来算名字和推算命运,留下了很多荒诞的文字,比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篡位时说道自己的姓是“土”,而刘氏的姓是“金”,现在是“土”克“金”,新王朝取代了汉王朝。 可见早期的五行说夹杂着很多的神秘色彩,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汉代的五行说传入日本后,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甚至日本人还根据五行学说制定了政府的工作时间表;而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影响了韩国的传统文化,直到现在五月五日还有吃粽子和喝姜酒的习俗,韩国人也会按照五行给新生儿起名。
至于题主所说的“木生火,火生土”,这应该出自于《周易》,“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地既以高为尊矣,故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五行,一阴一阳,阴阳之用,亦各半焉。”也就是说天分为五,大地分为六,天地共为十一,再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五,这就是五行了。(这里说的五行不是现代科学的概念。)
至于“金生水,水生木”,这个好像没什么出处,但是“金”生水的确有些道理可言,因为金属可以作为器皿盛水,也可以作为工具劈竹制筒,从而形成“水生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