呰五行属什么?
“呰”字,上下结构。从土,从示。 “示”即祭祀之“示”。古时候,耕种离不开土地和天神。所谓“春耕拜神农,夏耘拜黄帝、颛顼,秋收拜尧舜禹,冬雪拜舜帝元虞”以及“先农”“稷王”都是说的五谷大祭祀。 而“土”就是地神。所以二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祭拜土地和庄稼的神灵”。也就是说这个字的本意是形容开始耕作的春天,祭祀土地和庄稼。 这种祭祀是在立春的时候进行(古代二十四节气创立前,以立春作为春季的第一天)。所以“呰”的第一个读音zǐ。
后来为了计算方便,将冬至这一天定为每年的第一天;并且把冬至后第一个节气命名为冬至,同时赋予其“阳气始至”的含义。这样,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阳气的初生,迎接下一个季节的到来。而这个节日就被称为“冬至节”或“冬至日的庆典”。 随着新历的推行,冬至逐渐被定义为太阳直射点位置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的日子,因此有了“冬至大如年”“肥冬瘦春”的说法。
古时,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会包饺子吃,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南宋时,冬季的农业税也在此时节上缴国库。 所以“冬至”的第二个读音zhì。 这个读音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冬至这一天,阳光最难穿透大地,阴气最盛,所以民间有“冬至一阳生,熏草摘芙蓉”的说法,指的就是在这一天采撷芙蓉花(即荷花),因为它的花瓣中有含露的蕊须,在阳光下轻轻摇动就像火焰一样。 而《周礼》中记载用“翦采”(一种彩丝)的方法制作芙蓉冠饰于头上,显然这是女性做的事情。于是“翦采”又有了“装饰”的意思。“冬至”的第二个读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