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的繁体五行多少画?
2013年12月,台湾学者黄渊青在研究“国字标准字体”时,发现“谷”字出现于明太祖朱元璋所制《聚头文》中,共有56划;又于民国21年(1932)出版的《康熙字典》内,找到“谷”字的行书草书写法,亦为56划 以上两个版本的字形相近,但黄渊青认为明代“一曰”前的“雨”字头应为繁体字,而“七”后多余的笔画是后世添增的,因此应该是47划而不是56划。他又通过对比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字形,推测这个47划的“谷”字才是古文字的写法 [1] 。
然而,台湾学者王宁在考证简体美字演变的过程时,对“谷”字作了不同的解释:《康熙字典》中的行草书“谷”字,把“七”后的笔划都归并到“雨”字头中,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把行草书中的这一笔划独立出来作为简化字“广”的第一笔[2] 。据此,他得到的一个结论是:简体字“谷”的五笔笔画应是8+5=13。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的“谷”字其实是“榖”字简化而来。
据查,目前中国大陆最新权威版本《通用规范汉字表》以“穀”列第一,说明“穀”字是现行官方认可的正式标准用字,而“谷”则是俗字。同时公布的还有《注释》,其中对“穀”字的注释是:“从禾,读gǔ,音同‘鼓’。本义为小米。”[3]可见,“穀”字是个多音字,读音gǔ时,含义是小米;读音hù时,指一种草。而“谷”字只有读音gǔ一个读音,含义是谷子,小米。
由此看来,“谷”字确实不是“正字”,应是“俗字”。不过,现在大陆很多媒体都在使用“谷”字,如央视国际网络电视台iCIBER中文搜索引擎就将其收录在第一字库中,作“五笔: FJNG;仓颉码: HYDI;郑码: SGIU;四角号码: 48067;笔顺编号: 12241343234 ” [4] 另外,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也普遍使用“谷”字。如台湾省“国立编译馆”主编的《通用拼音新字典》将“谷”列入B字部,收有“Gǔ(谷)”和“Hù(榖)”两字;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主編《实用汉语词典》将“谷”收入“首字”集,释作“ɡǔ (谷), hú (榖)”;《新华字典》第11版也将 “谷”列入B字部,除释义与台湾《通用拼音新字典》基本相同外,还特别说明此字也可以写作“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