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的意思是什么?
五行的起源很早,最早见于战国中期的《管子》一书。后来秦越人继承发展了这一理论,西汉的《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有专门的论述,可见在当时这已经是比较确定的观点了。 西汉中期以后,阴阳五行学说逐渐与谶纬之学结合,形成了所谓的“五德终始”说。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开始编写司马氏世系谱牒,正式记载了西汉王朝是受命于土德的延续。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称“土德”,以应天命。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上继“汉高祖之父”为祖,下继汉文帝为宗,明确承认自己是“土德”,并认为汉朝历代皇帝都是“土德”。 这种“五德终始”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基础上的,每朝每代都以一种德行自居,声称自己的出现是对前朝末期德行衰败的挽救,这种理论显然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合法性的工具。但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理论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道德进步的过程,体现出古人历史观的价值取向。用现代的观念来看待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想见其中的复杂性。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汉代的经学大师们看来,这五种属性既代表了五行的变化,也代表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五时的变迁——春主木,夏主火,长夏主土,秋主金,冬主水。每一时令的开始都意味着上一时令的终结,所谓“周而复始,四时流行"①。所以,每当一种时令的开始就意味着五行的流转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朝代的到来都象征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历史上所谓“元始”的说法正是源自于此。既然每一个朝代都是承前启后的过渡,那么前朝的弊病自然就被当朝所吸收了。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在汉代以及汉代以后的文献中不断出现的“消灾避难”、“革故鼎新”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