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笔五行属什么什么?
五行的实际意义与数字无关,这是现代人把五行简单化的结果。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可以归类于五行之中。 例如,天在上为阳,地在下面为阴,天地之间的人处于中间(中间属土);男子属阳,女子属阴,夫妻住在一起就形成了阴阳平衡。以此类推,人有了五行就可以相生相克了。 古书云:“天地之间,无非阴阳;男女之间,无非阴阳;乾坤定位,阳极生热,热极生风,风极生火,火极生土,故能化育万物。” “金乃西方之物,干燥而收敛,得清冷之气而生。”“木乃东方之物,生长而向外,得清明之气而成。”“水乃北方之神,寒冷而向下,得太阳之气而化。”“火乃南方之物,炎热而向上,得太阴之气而成。”“土乃中央之色,平淡而无极,得金木水火气而成形。” 五行不是以笔画数决定的,也不是按照偏旁部首确定的。
比如说,李字七画,属金水,而张字则是七画,属火,为什么一个属金水一个属火呢?这是因为字的五行是根据字形来决定的。 “李”字上部是“木”字,下部是“子”字,整个字形中可看出中间有“十”字,而五行中“十”属于土,所以“李”字五行属性就属于土了;而“张”字上面是“弓”字,属于木,下面是“长”字,属于火,中间的“士”代表土地——这个属性在五行当中不起作用,因为土属于中心,因此这个“士”就被忽略了,所以“张”的五行属性应该算是火。
在古代,笔、墨、纸、砚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即书房之意,四宝即表示笔、砚、纸与墨在文化与艺术上是缺一不可的至宝。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它曾是人们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它为人类社会记录了许许多多珍贵的资料,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工具。
毛笔文化
毛笔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甚至于新石器时代。
考古出土的彩陶文物上我们可看到毛笔描绘的线条以及用毛笔绘制的具有装饰美的鱼、鸟、人面等形象。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和线条。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发掘的彩绘漆木、木牍上均可见用毛笔绘制的线条与文字。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和彩绘丝绸上,用毛笔书绘的线条和文字保存完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甘肃天水放马滩墓、湖南长沙东牌楼东汉墓出土的简牍等,都为研究毛笔的源流提供了实物。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实物分析,毛笔的发明权当属楚人。《说文解字》中“秃”字注:“秃,谓发秃也。”“笔,其名曰秃,谓发秃也,无毛也。”笔字本属会意字,以竹、以毛、以丝,笔的构形要素清晰可见。“楚”、“笔”同义。
战国时代楚国制笔之法日趋完善,制笔已成为一种专门手艺和技术。楚都附近制笔成风,出现了专以制笔为业、专以笔手相标榜的笔工。故楚地成为最盛产毛笔之都。“毛笔”二字,楚人不用“笔”字,而称“毛笔”,是楚笔突出用“毛”。可见,“毛笔”二字,可说是楚笔的标记,楚人引以自豪的“笔之甲于天下”之说当之无愧。
1953——1955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和仰天湖楚墓中先后出土了毛笔两支,一支是竹管长18。5厘米、笔毫长2——3厘米的兔尾制成的尖锋毛笔,另一支是竹杆长22厘米、笔毫长约2。5厘米用兔毛和兔褐毛制成的笔回笔。这两支毛笔笔杆和笔毛的造型,和当今的毛笔无甚差异。
秦汉时代的笔,实物在甘肃、湖北和湖南等地均有出土。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毛笔,笔杆长18.5厘米,竹制,上有细密的竹丝漆饰;笔头用兔毛制成,长1.5厘米,用染褐色漆丝缠裹,已与后代的毛笔极为相似。在湖北省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毛笔多达25支,笔杆的造型有竹质和木质,其上有的有刻印和染漆花纹。笔头多为兔毛制成,有的笔头用丝线多道缠裹,还用漆进行保护,有的笔头用竹片做夹板,以分隔笔头的黑白兔毛,并用丝线紧绞,使其成为锋颖清晰的尖头。
唐宋时期的笔、墨、纸、砚,由于中国文房四宝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文房用具中首推笔法之精。安徽宣州所造的紫亳、溪藤、青齐和匀净笔,名扬全国,被誉为绝世珍品。著名的笔工有奚超、冯应科和诸葛高的父子三人。时大诗人白居易、元稹常以宣州笔抒发他们的诗情。
到了宋代,由于书法、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制笔工艺也在不断求新。以安徽宣州为中心的南笔和在浙江吴兴崛起的北笔争雄共妍。这时的宣笔质地优良,品种繁多,有斑竹、方叙、石首、犀象、紫毫、黄毫、豹毛、鼠须等,笔的用途已分大字笔、小字笔和杂笔。北笔主要品种有紫豪、散卓笔,还有用斑竹做管的诸葛笔。宋时宣笔名工有吕笔、张山人,北笔名匠有江南钱塘之葛天衡。
元代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经济、文化和技术中心亦随之南移,南方制笔行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制笔人才辈出,名笔日多。安徽宣城制笔能手有姚元、王宗秀、叶茂、黄一大等。浙江吴兴制笔名家有吴景、陆文宝、施进、钱文韶等,江苏常熟有名手王氏。浙江嘉兴有名匠张文寿、沈秀。浙江嘉善有名匠陈汝言、张浩。浙江桐乡有名匠徐道、施仲仙。浙江平阳有名匠胡良臣、陈良等。明代中叶在湖笔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接阶段,以湖州善琏镇为中心的制笔业在嘉、隆年间开始崛起并迅猛发展。
湖笔的兴起和宣笔的兴衰、制笔人才的南移有直接关系。元末明初,徽州宣州的笔工因兵乱相继南移,来到浙江湖州善琏,施展制笔技艺。湖笔的制作在师承宣笔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北笔、吴兴笔的优点,在选料、加工、制作工具、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和变革。于是湖笔得以独领风骚于世。著名笔手有名手汪伯立、陈清吾、陆元制、张天锡等。
清代,湖笔制作进入兴盛时期,制笔作坊有150余家。著名的笔庄有钱宝山、杨醒庵、禹全斋、钟鼎堂、王鲁卿。著名的笔手有徐鼎和、牛德昭、陈德卿、冯应科、汪菊圃、沈秀英、张玉书等,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技术和卓越的创作而驰名于世。在他们的推动下,湖笔制作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湖颖必产自善琏镇,其他处虽效为之,终不成。”“北管南颖”之说就是从这时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