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荤”字是个象形字,从“素”声。本义是指做熟的肉。《说文解字》:“荤,臭菜也。”所谓“臭菜”就是气味难闻的药草。东汉许慎认为,“荤”即指葱、蒜、韭菜等味道辛辣的菜。这与其说是“荤”的本义,不如说是“荤”的引申义更准确些(如“荤汤”“荤油”)。 作为烹饪术语的“荤”,大致产生于唐代。唐人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五荤”——胡荽(香菜)、薤白(小根蒜)、生姜、大葱、韭;而宋代人编撰的《事林广记》中则增加了“七荤”——羊肉、猪头肉、猪蹄、鲤鱼、鸭肉、鹅、鲫鱼。这两本书中所列之“荤”,大多为肉类食物。
至明代,张瀚所著《松窗梦语》中有云:“士人座上客,惟妓可通称。其荤腥之物,即山珍海错,异品奇馐……须细述其名物,不可漏泄。”可见,“荤”字此时已专指动物类菜肴了。 与“荤”相对的“素”,起初是指蔬菜一类的东西。《论语·阳货》中有言:“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其中的“臭”就是指蔬菜的异味,这与今天所说的“臭”是不同含义的。
后来,“素”还延伸出“无欲无求”“清白”“纯洁”等义项。再后来的“吃素”则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即不吃荤。 “荤”“素”二字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且意思有所简化。不过,现在人们所说的“荤”,已经不限于指荤腥之物了,而是泛指一切含有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动物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