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在五行之中属什么?
宋朝的建立,按宋太祖的自述是“予受命之初,世居深岩”(《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也就是说宋朝的建立和宋朝皇族的祖籍有关。 据考证,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赵匡胤奉命去镇守归德。三月,他到归德后,因为后周宫室衰弱,便以“殿前都点检”的官职兼任归德的藩镇节度使。此时他的职务和地盘有了变化,而祖籍却没有变。
根据两《唐书》、《五代史》记载,赵匡胤出身涿郡范阳赵氏,他是汉文帝的后代,其曾祖让曾任后汉尚书令,封冀州刺史;祖父昭义军节度使赵弘殷,父亲赵弘毅,母亲杜太后。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毅死后被谥为“武惠”,母亲杜氏被追封为皇后。所以,按照古代“谥法”,赵家父子应该属于“武功”或者“武”这一类的了。
然而有意思的是,赵匡胤自己建立宋朝后,居然把祖宗的“武”字给删掉了!为什么他要删掉祖先的“武”字呢?原因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因为“钱”姓有辱门庭,就自创了一个姓氏——“钱武肃”,以此来光宗耀祖。后来吴越的国号也被改为“武肃”。吴越灭亡之后,中原王朝又恢复使用“钱”姓。于是,赵匡胤为了表示自己和钱没瓜葛,就把家里原来的“武”字都改成了简体的“钱”字。(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真是个较真的人啊!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也能证明赵匡胤的祖籍来自“钱”姓。据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建隆元年十二月,“太祖引问唐明皇时事于赵普……时明皇之孙寿王瑁为广陵监,上召诣行宫。一日,太宗与其兄雍王璋同诣寿王所,见其衣敝履漏,谓寿王曰‘尔祖乃富贵天子,何为至此?’寿王曰‘吾家历代仕唐,至吾父方始富荣,吾今贫如此矣。’上与二兄大笑。” 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赵匡胤自称汉朝后裔,可实际上他的血统里面至少有唐代的血统,而且唐朝还是李氏王朝里最阔气的那个家族。
宋在五行之中属金,所以宋的国号不能犯金讳。
春秋战国时宋宣公的死法有两大疑点,这在“宋公兹父死”一章中已经分析过了,宋宣公死于非命已无疑问,宋穆公(名杵臼、卒臼)被杀的内情与宋宣公被杀的内情应该相似,只是宋宣公被杀后,宋人还没有机会反叛,到宋穆公被杀时,宋人已经受够了郑国人的欺压,再受郑国与楚国人的阴谋逼迫,早就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所以宋人迅速团结起来,为君王报仇,赶走了宋顷公是必然的事。
司马迁在《帝王世纪》里记载宋顷公元年已前有宋隐公在宋国称公执政十五年,这十五年正是宋穆公的十五年,也是宋穆公被杀,顷公主政,宋人造反的十五年。宋隐公死后,宋人自然又拥戴宋穆公的儿子子弗石(即子与)为君,但楚国人与宋顷公不答应,于是宋顷公元年(元年也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便出现了两个宋国国君,一个在宋国西部的萧邑(萧县),一个在宋国东部的商丘(商丘睢阳区),史曰宋桓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宋人立戴公子与,纳之于萧(miào)”。
这个宋桓公就是宋戴公子子弗石(又称子与,公子子与,子与),《春秋经》是鲁国史书,鲁人支持子与,所以称子与为宋桓公,称宋顷公所在的商丘为萧,而《左传·隐公四年》(公元前720年)是晋国史书,晋人支持宋顷公,所以称子与为萧公子,称商丘为宋。所以宋桓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发生了宋国萧、宋之战,宋桓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发生了齐桓公斡旋(wò xuán)的萧、宋两国停战议和,后来宋桓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宋桓公被迫回到了萧邑。宋桓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宋桓公为了摆脱楚国与宋顷公的夹击,只好讨好北方的齐、鲁,与宋侯华父督结婚,华父督是鲁国的卿,宋桓公的婚姻得到了齐、鲁两国支持,宋桓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齐国出兵帮助宋桓公回商丘都城,宋桓公六年十一月宋桓公在宋国商丘都城继位被正式确认,宋内乱才彻底平息,宋国又重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