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五行属于什么意思?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叙”有“述说”的意思,而“五”“行”是特定的内容。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用五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去阐述、讲述某种内容。 这个“五”指的是什么? “五”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它代表着阴阳二气的交会以及天地人神的定位。所以,在《周易》中,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有阴阳两极(六爻)。而在《尚书·舜典》中,据说上古时期,人们设定的一年二十四节气就是由十二个月中的五天作为每个节气的开始,每个月中的五天作为每月的节气。
也就是说,古代的“五”其实相当于我们现代数学中的“4.5”这个数字,它是一个近似数而不是一个精确数。 那么这里面的“五”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阴阳五行。
什么是阴阳五行? 为什么要用阴阳五行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 因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表现为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而一切物质都含有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基本元素;同时,它们的运动又是遵循着相生相克规律的。 所以,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不仅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同时,它们还是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和原理。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现象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这正是“言必称阴阳,语必及五行”的意义所在了。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以及在阐释宇宙世界时空结构和分析事物的矛盾时空转化规律中的一种思维形式。“五”是指事物的矛盾时空结构的五个基本侧面,即“阴阳左右”。“行”是指事物的矛盾时空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五行并不是指五种具体物质形态,而只是在阐释宇宙世界时空结构时的五种不同的阴阳关系类型和五种不同的矛盾时空状态。 五行理论最初起源于古代人类的农牧渔猎生活实践中。
木行:春季和夏季初的气候以“生发”、“条达”、“升发”为特征,与树木生长的征象相似,因此,把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木。“主生发”为木之特性。人体的肝胆、瞳孔、筋、爪、春末人体的生命活动等归属于木。
火行:与火热的特性相似,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归属于火。“主升腾”为火之特性。人体的心、小肠、舌、脉、夏、南方、赤色、汗、热病、烦躁等归属于火。
金行:秋季气候以“肃杀”、“收敛”、“清洁”为特征,与金属的特性相似,把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主收杀”为金之特性。人体的肺、皮、毛、秋、西方、白色、咳、哮、燥病等归属于金。
水行:冬季气候以“寒凝”、“封藏”为特征,与水的特性相似,把具有寒凉、滋润、向下流动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主封藏”为水之特性。人体的肾、膀胱、耳、冬、北方、黑色、畏寒、浮肿、小便等归属于水。
土行:土为万物之母,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把具有温养、柔和、滋润等性质的特征归于土。“主生化”为土之特性。人体的胃、脾、口、肉、四肢、长夏、湿病都属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