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五行到底属什么?

隋萱锦隋萱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曾在知乎回答过一个类似问题 知乎上很多人怀疑池姓的出处,认为没有这个姓氏。但我查到《姓氏考略》(清·谷应泰撰)载“池,古国名也,子姓所封。在今归德府宁陵县北。”可见池姓为子姓所出,属于商代后裔。 商代末年,纣王无道,西伯侯姬昌之四子季历承嗣,并娶了商纣的王妃妲己,生下了姬昌第五子姬邕(yōng)。因姬邕的母亲是商纣的王妃,按照周礼,诸侯不能在天子脚下建邦立国、封邦建国,于是姬邕被周王封于池(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建立了周朝的直属国,史称“池国”或“殷池”。

春秋时,池国国君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在伐秦的时候战死。池国由是灭亡,其国土入于韩国。为了纪念故国,他的后人用国名作为姓氏,称为池氏。 池姓源出子姓,得姓始祖是殷商君王帝乙。《元和姓纂》引《姓氏寻源》曰:“殷帝乙,子姓,子期其后也。”也就是说,帝乙的儿子子期延续了父方的姓氏。

子期之子王季为周王,继承爵号为君,史称“周昭王”;而他的孙子康叔被封于卫国,后世称“卫康叔”;再后,有卫国人食采于池,即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阳。他们的后代以邑名为氏,姓池。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文学家、经学家王逸有个儿子叫王池,官拜尚书郎。王池有个孙子名叫王阜,字仲恩。他继承了祖父的衣钵,也成为东汉有名的文学之士。王家父子在汉灵帝时期号称“三王”。

粟诚悦粟诚悦优质答主

五行,也叫五德,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的意义不在于其字面意思,而是引申为与其有关的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世界万物的演变,把世界的本原和结构描述成类似于五行的模型。在阴阳的协调下,按金、木、水、火、土的次序轮转相生又互相制约,维系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行。五行还与八卦结合起来,如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乾卦(☰)代表金,坤卦(☷)代表土,震卦(☳)代表雷,艮卦(☶)代表山,巽卦(☴)代表风,兑卦(☱)代表泽。

五行中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一类(或几类)性质的事物和现象。五行属性,简称为五材(《左传·襄公27年》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是划分阴阳五行属性的基本内容。每一行都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都有可形容或表示的象征性文字。但这种象征文字并不是事物的特殊性,而是五行本身的特性,是构成五行本身的规定性。五行的属性用文字来表明,用以表示某一行的性质和特点,这是用文字对五行的含义进行注解。

“金”在《尚书·洪范》篇中解释为“从革”。“革”指“皮毛”,即皮革。金属性质可以锻造出锋刃。可以“革”去或推翻旧的(政权)。在五脏中脾是“臣”、肝是“佐”,所以革去脾、肝之旧者非心莫属,“从心所欲”也属心志之特点,心寄希望于“革故鼎新”,故“金”为“从心所欲”之义。在人体脏腑属“心”,其“华”在面(色),在体为脉,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火”在《洪范》中解释为“炎上”。“炎”有燃烧通明之义。能“炎上”,就有“上腾”、“温热”、“明亮”、“升腾”、“光耀”、“炎热”、“通明”等火的基本特征。在人体脏腑为“小肠”,其“荣”在血(色,血脉),在体为脉,在窍为目,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水”在《洪范》中解释为“润下”。“润下”有寒冷、向下行、附着、沉静、清洁、聚散、流动等物之秉性。在人体脏腑为“肾”,其“荣”在毛发(毛发荣枯),在体为骨,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或惊),在液为唾。

“木”在《洪范》中解释为“曲直”。“曲直”有发散、条达、伸展、升发、生长等。在人体脏腑为“肝”,其“荣”在爪(指甲),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土”在《洪范》中解释为“稼穑”。“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包括谷物作物的整个过程,有生长、化生、成实、受纳、负载、生化、生育等特性。在人体脏腑为“脾”,其“荣”在口唇,(口齿之色泽),在体为肉,在窍为口(或鼻),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