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族谱五行代表什么?

祁文泉祁文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曾姓源流 曾姓,是一个典型的以姓氏为族名的姓氏,得姓始祖是舜帝的儿子商均。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虞舜因居地为虞乡,故称虞舜,其封地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舜帝在位时,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他采取疏浚河道、治理水患的办法,使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他实行赏功罚罪,外施仁政,内修法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制度;他还发明了八卦,为周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舜帝死后,葬于湖南九嶷山,其后代便以舜为姓,称为舜氏。至周朝时,舜姓的一支改为曾氏,据传是为了避王父之讳(晋景公的母亲昭侯夫人姬戎生晋景公时,晋景公之父晋昭公已经去世)。至于这支舜氏为何改姓曾氏,史料记载不同,或说是“氏曰舜(音shùn)”,或是“以姓舜(音zèng)为氏”。《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等古籍皆云:“周武王克商,求唐叔虞后,见舜帝冢,命雍仲甫封之,邑聚而家焉,因氏舜。”也就是说,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找到唐叔虞的曾祖父,看到舜帝的陵墓,遂令雍仲甫给他加封,并把那里作为他的采邑,此后他的族人便以舜为姓。但《广韵》则载:“汉东郡比阳人,世耕易水,后徙洛阳。孝文帝时,始食菜,子孙以食菜故,为菜氏。”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汉朝时期有菜氏这一支,因为祖先一直在易水上耕种,故姓菜;另外,汉朝时有一人姓荀,字况,史书说他“本姓苏,苏氏出于庖羲氏。周衰,去苏从荀,其后以为氏。”汉朝时有许多人为了避讳,会改变祖先姓别的名字。

以上两种说法,孰真孰假,我们无法判断,但从唐朝开始,史籍中多载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恽,其子李承晖,孙李光弼,均为曾姓,且世代显赫。这至少说明唐代以来,曾姓已经是很常见的姓氏。 宋代以后,曾姓更是遍布各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著《日知录》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今吴中有复姓者,如欧阳夏侯诸葛诸葛裴诸姓,皆唐宋间旧族,而以子孙失散,无复姓者,今复姓矣。有曾姓,亦吴中旧姓也,自宋元至今,积数百年,忽散处江南川蜀间。”曾姓在宋元之际已经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后,曾姓皇亲国戚得到重视,皇帝亲自下诏,让南明大学士黎志新等人编纂《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和《明成祖文皇帝实录》;又命翰林学士撰《先皇后章圣慈训铭》。这些史实都说明明朝初期,曾姓已经是全国大姓之一。

曾姓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得姓源于上古,远祖为舜帝;第二是历朝历代,无论郡望在哪,曾姓始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是由于舜帝的崇高地位和曾姓绵延不绝且代代显贵的缘故。 曾姓在宋朝十大姓氏中位列第四,在明朝也是仅次于王张刘陈四大姓。因此有人把曾姓与上述四姓并列为“中华五大姓氏”。 到了近代,曾姓依然很强势。民国年间,湖北麻城曾姓后人曾国藩的曾孙曾昭燏,因其杰出贡献被推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宏业石宏业优质答主

曾氏族谱的编写是按照五服制来完成的,在编写族谱的时候通常将其分为五段落,这五个段落通常用五服忌讳的用字代替。分别是:第一轮用“玄”字,第二轮用“昭”字,第三轮用“穆”字,第四轮用“景”字,第五轮再用“玄”字,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用五行字作为辈分的字。

曾氏族谱中的“玄”、“昭”、“穆”、“景”的排列是有着严格的顺序的,如果将整个曾氏族谱按辈分展开,横向的阅读会发现:“玄”字辈的都是一行排列,“昭”字辈的都是一行排列,“穆”字辈的都是一行排列……也就是说,在同一批“玄”字辈的人中,他们的父亲是同一批“穆”字辈的人。

“昭”字和“穆”字在周朝的时候,是用于表示父兄宗庙和子侄宗庙分别在不同方位的字眼,“昭”字辈的人的宗庙在东面而“穆”字辈的人的宗庙在西面。后来,人们开始将这种宗庙制度应用到家谱的排列上,而且逐渐普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