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漾”字没有具体的五行属性,因为汉字中的五行属性是建立在“五音”属性基础上的。而“漾”字的拼音属于yàng,按照五音属性,应该归入“阳声”一类。但“阳声”分阴阳,“阴平”对应的五行属性为水,“阳平”对应的五行属性为木。所以,一般认为“阳声”对应的五行属性为土。关于“漾”字的五行属性,有金、有水,不一而足,均是没有问题的。
但若以此作为姓名学依据,则欠妥当。 原因如下:
1. 以字音五行判断字义五行(名主之五行)时,需要考虑字形因素。例如,“阳声”的“扬”字,形如旗帜飘扬,五行属火;而“阳声”的“扬”字(yang4),形似棒锤,五行属木。又如“上声”的“尚”字,以字形论属金,但是读音为四声,故应为木。再如“去声”的“数”字,以形为金,但是读作三声,故五行属火。可见,单凭字音断五行并不是那么准确。需要结合字形分析。
2. 人之名,一般由姓和名组成。先秦时期,人们命名普遍采用“名字”的方式,即由两个字构成。这里的“名”往往就是本义所说的名词性的“名字”,相当于现在所用的“姓名”中的“名”。从汉代开始,人们的命名习惯由两字改为三字,且前二字为姓,后一字为名。这种新形式的命名,其姓氏的“姓”字,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所以,现在的姓名是一个整体,其中姓氏的归属问题便颇费斟酌了。按传统说法,姓氏的归属取决于名字的归属。由于名字的五行属性大多可以确定,因此姓氏的五行也可以据此确定。当然,如果名字的五行已经决定了不必再取,或者无法确定名字的五行,则姓氏的五行归属就可以不管不问,任其天然。
3. “漾”字作为姓,自然没有问题。作为名,则有男子称“字”女子称“名”的传统。《礼记·檀弓》中有“父为子隐母为女隐“的规定,说明周代已有“名称”之分。东汉经学家郑玄为此做过解释:“父母没,自称其名,非为名也,直为记录死者言语耳。”明代学者杨慎撰著《丹铅总录》卷十五进一步指出:“古人之名与字异体,今之正字书所不载者,皆古之名。‘伯夷’,古之名也,今谓之‘伯’”。清代学者王应奎撰写的《柳南随笔》卷二也有相关的记载:“余见先世所称字号,多与其名异,或为别名,或以别字行。”这些记载都证明了古人的名和字是可以分开使用的,而且字通常用于男子,名则用于女子。所以,“漾”作为名属阴性,五行应当属水;而作为姓,五行当属土。
五行,简称“伍”,中国哲学中特有的一种词汇和概念,语本《尚书⋅洪范》。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生成的。又把五者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于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五行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流行,诸子著作多用五行说明人事。但作为系统的理论,则是秦汉以至东汉末年成书的《周易参同契》。从两汉到宋代,五行之说曾被阴阳家、儒家和方士医家用于说明宇宙的构成以及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还曾利用“五德(指木、火、土、金、水五德之气)终始说”,为其政权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其内容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许多宿命论和神秘主义的成分。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古代的人们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木、火、土、金、水构成,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运动变化推动了宇宙的运动与变化。
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和相互破坏及其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名字中的五行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来定,有八字排盘器或懂周易的人按照宝宝出生的时候,年、月、日、时来推算。
每个字有五种笔划对应的五行,我们取名字可用的字笔划是比较多,汉字中最少笔划的是单人旁,就是彡,彡,丶(丶),丿(乛),所以五行对应的笔划:彡,彡,丶(丶),丿(乛)为火,彡,彡,丶(丶),丨为土,彡,彡,丶(丶),一为金,彡,彡,丶(丶),乙为木,彡,彡,丶(丶),二为水。
我们取名字的时候,字形结构一般都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居多,所以,名字的五行一般由左右结构中左右两部分的笔画数来确定。通常,名字中包含“氵”、“冫”、“子”、“宀”属水;包含“田”、“土”、“里”、“乛”属土;包含“刀”、“刂”、“斤”、“戈”属金;包含“米”、“禾”、“丿”、“弓”属木;包含“火”、“灬”、“心”、“彡”、“君”、“示”、属火。
以上只是一种简单的笔画计算方法,在给新生儿取名时,最好还是去专业的网站,或找专业人士以宝宝的生辰八字为基础来计算,并按照五行平衡相生不相克的原则来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