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五行属什么的?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形态构成的。这五种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在自然界的具体表现,被归纳为“相生相克”,用来阐释各种事物间的联系。 基于这种古老的哲学思想,人们尝试着以五行来描述和划分事物的属性及特征。这其中就包括了颜色这个词的五行归类。
从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古人将颜色与五行相配的方式并不统一。其原因就在“相生相克”这一原理中。由于金生水,故金色属金;由于水生木,故蓝色属木。同理,火克金,故红色属火;木克土,故黄色属土。
但随着后世五行学说的发展,尤其是医药、养生方面书籍所提倡的五行与颜色的配合不再如前般随意。《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色属五味”的说法,即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而“味归经”是中医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所以五色与五行的配合就有了一定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后人对“色属金行”提出了新的观点——“色归经”。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五色》中称,“气病作胀,辛甘发散为阳,故黄色宜于土,不宜于金……病在外则热,在内则寒,故白色宜于金,不宜于木。”他同时提到,“此阴阳虚实之不同,非色泽深浅之分也”,即并非颜色的深浅决定着其归属何行,而是根据它的功能特性所决定的。
到了清代,著名医学家张璐著《本经逢源》时,全面分析了五色主病的规律并首次完整阐述了“色归经”的理论—— “观五色者,首取太阴阳明。盖脾乃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俯之本,而土居中央,能载运诸脏。诸阴受病,脾土受制,不能运化,致津液布行,输注化源,营血既燥,不能润泽,九窍不通,名曰燥症。若湿盛伤脾,肌肉不仁,四肢重坠,九窍闭塞,名曰湿证。其在皮肉,或浮或沉,皆脾胃之气不能升发所致。
至阳明胃腑,承纳腐熟,其气宣通,津液得以敷布,荣血随之化源流通,渗灌四肢百骸,莫不充实。故病在土者,多以土色言。如在腹里,为病则黄色;在胸膈,为病则黄色;在头面,为病则黄色。惟在腰脐下,少腹内属阴分,病则见白晕,而色不甚露。虽在经络间,而病则隐。惟在肌肉,无论表里上下,病则显露。但津布血行,无病则土色鲜亮。若病则萎黄晦暗,气不显而色散漫,犹如烟熏炭烧,谓之实症。若病久不复,土虚不能制水,反克脾土,面色萎黄而虚浮,形似病鬼,谓之心阳虚衰,脾土不运,名曰虚症。
察色既知病名,疗病多有效矣。” 张璐在这里将病因病机与症状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将疾病的症状具体分类,再结合五行生克的规律给出治疗原则,可谓详尽。因此他的这一见解成为后世论五色主病的主要依据。 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也有学者认为五色应与五行相应的时间节律相关联,属于“时象”的范畴,并据此提出治疗时间疗法(即择时疗法)的思路,这一方法近年来深受国内一些临床医生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