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的土有哪些?
在《滴天髓》中,有这样一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行的生克,万物之纲纪。”由此可知,阴阳与五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法则。 五行作为古人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宇宙观,不仅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元素或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这种运动变化既不是西方科学所讲的线性进化论,也不是中国古代神仙方术所推崇的轮回说,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变化过程。
五行不但解释了这个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也解释了这个世界的精神性。《周易·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二气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阴阳也是哲学范畴中关于精神现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五行的另一个基本特性就是相生相克。所谓相生,即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的一组关系。它们是一个整体,正如母亲与孩子一样,母慈子孝,共享天伦。
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运动与发展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五行当中尽管有相生这一愉悦的关系,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相克。正所谓“万物莫不相克,莫不互相成。”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之间的平衡,如果没有事物的平衡,那么一切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正是由于有克的制约,才会使万物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有形的土和土地
《内经》中的“土”,有实际的指代,即“有形之土”和“平之气”。有形之土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土”,土地,是为万物生成之本,长养之源。《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就有“故味为之母,谷气通于脾……脾安而五脏毋有不受”的记载,意思就是五谷进入胃腑,经过人体的运化作用,转成精、气、血、津液而供养全身,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和于土”中的“土”,指的就是“平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还有:“地化慈仁,平以和”,“土之气和”等记载,都是这个意思。
“水谷之海”
脾在中医五脏中之所以有“土”这一提法,是因为脾功能类似于土地的受纳和生长作用。脾胃为仓廪之官,五谷之海,主管受纳与腐熟水谷,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吸收和运输。脾胃的功能和土地承受阳光雨露、生长五谷的特性是一致的,所以人体内的脾有“土”的代称。
中央黄
土是五方中的中央,黄色在五行中属土,所以在颜色上,中医常以黄来代表和说明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黄”就表示“土”。“脾虚”常见面色萎黄,“脾热”表现为面黄如尘。在中医中,“土”有“承天受气”的功绩。故《素问·五运行大论》也认为:“土居中央,化生四气”。
“己”和“戊”
在天干中和“土”相配的有“己”和“戊”两字,“己”和“戊”是“土”的代称。在中医中,脾在脏腑中属阴,也称“脾阴”,所以用“己”来表示。在《难经·六十四难》就指出:“脾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土有制水、生金、克木、被火克的五行生克关系。中医中,当某一脏发生病变时,就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找到适当的治疗方法,称为“五行制化法”。
总之在中医学,五行中的“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土为万物之母,万物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人身亦不能离开脾的运化功能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