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字汇》:“,烏也。” 《正字通》引明楊慎說:“,鳥名。” 《集韻》:“鶻屬。似鴈。” (注:以上文字都引自《康熙字典》) 我猜,可能是古人看到鶻鸟時,發出的第一聲就是“於”(今普通话读作yu),然后才描繪出它的形狀;而且,這是一聲詞而不是一個動詞。它就成了第一个带“于”字的字形和音節。
《廣韻》:“於,魚虛切,平音馀。”“魚虚切”即今天的yux—u,读音為yu。 “於”的字形可能來自它所表示的鶻鳥的羽毛像“二”(古文“二”常作“上”),或者表示張開的双翼。 《集韻》:“於,魚虚切,音愚。” 《字彙補》:“,與於同。”
那麼,“于”呢? 我查了一下《康熙字典》,沒有收錄“于”的古文字形。《字彙》、《正字通》中收录的“于”字則是金文“于”字或小篆“于”字。 我又查了《字彙補》,裡面所寫“于”的字形是小篆“于”字。 那么,“于”字最早的字形應該就是金文“于”字或小篆"于”字。
接著我查了《说文解字》,“于”的字形竟然是段玉裁所撰写的古文字形!而段氏所著的《說文解字注》中對此字注解说:“於者,於字省文。” 可見,“于”字最初是“於”字省筆而得的簡體字。 段玉裁在註解这个字的时候又說到:“凡言乎者,於也。”他提到的“凡言乎者,於也”中的“乎”指的就是“于”。 清人陳昌治在編纂《說文解字》的時候,把“于”隸定為“於”,把“乎”隸定為“胡”,並不是因為他的錯誤,而是因为他在編撰的時候,“胡”字已經成了“乎”的後代统一用字(今天“胡”、“乎”兩字繁簡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