槊五行属什么的?
首先明确一点,槊这个字在古时属于“竹部”(现代汉语中“竹”归入一个部)的字,和现在属木的“笔”、属火的“烛”等字一样,是古代对今天“文房四宝”里“笔、墨、纸、砚”四大物资的统称。这从槊字的古文字字形就能看出来:金文中作“疏”,小篆中作“簌”,隶书中作“燭”。
这种字形的变化跟“笔”字完全一致,只是换了偏旁而已——“笔”的古文字形体作“聿”,而“鉈”则是“鉈”的省写(参见《汉书·艺文志》)。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西周时青铜器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许多器物上铸有铭文——这些铭文需要用刀刻出来,因此要求笔画要粗细均匀且有一定力度;同时青铜器上的花纹需要雕刻得非常细致,这就使“筆”“硯”的甲骨文笔形受到了一定影响,形成了跟现在接近的样式。
不过,虽然“筆”“硯”二字今属“文房四宝”,但古代的“槊”却并不属此。《诗经·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一句,其中“瓊琚”的“琚”指的就是“錐”(或称“箴")——一种形状像锥子的工具,用来刺破香囊,取出里面的香剂。
这种“錐”字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金文中写作“貞”),所以“瓊琚”的“琚”当是“錐”的异体字,古文字结构与“鋒”字相近。《楚辞·离骚》中也有一句“申椒樹之貞堅兮,桂枝樹之榮茂”,其中“貞堅”的“貞”也是这个“璣”字。
先秦时的“琁”字应该相当于今天的“錐”字了。那么这个时候的“錐”字和“槊”字都是指同一个东西——一种细长的尖头器具。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小篆字体,把“錐”字形作“隹”,这是“錐”字最早的写法,一直沿用至东汉末年。晋代郭璞注《水经》时,还提到当时人们还把“錐”叫作“矟”。
那为什么到了唐代以后“槊”字又成了“筆”的同义词呢?这可能跟唐代开始用“秃笔”有关。原来,唐朝的“筆”是用动物的毛制成的,而“毛”字在唐初写的“毛笔”还是“筆毫”,说明当时的“筆”主要用的是兔毛。但是到白居易写诗的时候,“筆”就成了“禿筆”,而“禿”字在古代是“匕”字头下的字,也就是说“禿”就是“筆”,因为笔主要是竹子做的。
既然“筆”变成了“禿”,而“禿”又可以写成“筆”,两个字同音同字,那为什么不互换着用呢?于是“筆”变成了“錐”,而“錐”又变成了“筆”——只不过这时“筆”的意思已经变小了,只代表“錐”的一种特例罢了。
槊,古代兵器之一。长丈八尺,装有长柄,是矛的大型化,行军作战的必备武器。槊在战国末期至秦代已出现。“矛长二丈四尺曰 lance”即槊。但因槊长而重,使用困难,直至汉末才成为主战兵器。《汉书·王莽传》上元二年(公元1年)“群臣复奏:‘……五威将帅,行乘大辂,建大旆,载金根车,六马建旗,甲卒三十二人,皆持戟楯弓弩,一将挟一副,刀剑兼备,羽林郎三十二人,皆持戟楯弓弩,一郎挟一,二十六人操槊。”
槊与矛的区别在于矛长且直,刃锋较矛短而钩曲,槊长而重难击必刺,钩刃可打可砍。
槊在汉末三国非常流行,“马超闻曹公兵至,乃将步骑迎之,公击破之于平逢”“进战不利,为流矢所中死,从弟越代领其众,复与公战于长社,又破之。越等遁走,河南皆平”。这是一场长兵器与短兵的战斗。《三国演义》中张飞使用的兵器“丈八点钢矛”应为丈八蛇矛,实际上就是槊。《魏书·李业兴文》“长孙复引骑击贼于曲沃川,将战,令业兴候之,见敌人行阵严整,乃问业兴曰‘此军何似?’业兴曰:‘六军砥砺,威势强盛,殆不可当也。’长孙曰:‘吾观贼阵,复何过人家,言不可当邪?’乃进师大战,果为夏贼所摧,大将莫折念生身与业兴接战,流矢贯业兴左腋下,出背外三寸而止。业兴拔出箭,流血满靴,乃还,以忧愤卒。”“刘晔等与贼战于阳翟,诸将皆失色,晔色不变。”“行数百里,贼乃知之,追战数十合,不能止,其长史哀钦、司马唐咨等自投崖谷死者甚众。”
可见,槊在三国初期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战场利器,威力巨大,杀伤力强。从魏晋以后,槊开始成为战场寻常兵器,其发展也日趋成熟。魏文帝曹丕曾著有《曹丕与吴质书》曰:“时有所虑,至以不忘,岂可得暂废吾所好邪。《吾之临率师也,暮住前头宿处,明旦语诸将士:贼今在南,吾欲夜往战之,谁当从者。闻此言,皆为夺气。然此实不差。”这是曹丕对自己马槊心得的总结,表明槊已发展成为战场主流兵器,《晋书·陈庆之传》中有庆之传令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生,烈士不毁节以求贵,今日,正是吾死所也。”“敌军既盛,难与争锋”。槊成为当时兵家比武和杀敌的制胜武器。《南齐书》也记载了“周山图善用短兵,所向披靡,或云八尺大刀,或云横矛,或云马槊,亦谓为周公长。”随着槊的不断发展,由行军作战的常规兵器发展成为比武场上的“江湖兵器”,一些高超的槊法开始诞生,马槊、铁槊、金环狼牙槊等相继被使用,并诞生了一些以槊法高超名扬天下的槊家,唐初以马槊独步天下而名扬四海的尉迟恭,其“金环狼牙槊”有诗赞曰:“雄剑耀明月,龙泉时吐吞”。可见,“金环狼牙槊”的名头与“龙泉剑”齐名。《隋书·李密传》记,炀帝闻李密兵已数百万,遣将段达讨密于汲郡之永兴里,密以众寡不敌,退于故宋城,达追而围之,密引兵击之。密有骁将单雄信者,骁勇绝伦,与贼战,勇冠三军。密军中将段达以步骑数千迎战,纵反覆出入,所当必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