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怎么出戏?
我认为演员这个职业和“出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什么是演员? 表演者(Performers)或称为演出者、表演者及舞台演出人员,指戏剧影视表演中扮演某个角色的人物。[1]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演什么像什么”实际上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或者荧屏上能够成为某个人物,并且能够以该形象出现;所谓“入戏”其实是指演员成功饰演一个角色。所以,只要演员成功塑造角色形象,所谓的“演什么像什么”和“入戏”也就实现了。
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演员是否应该从角色中脱离出来? 我的答案是应该。 一个成功的演员,他的成功是多样的。比如他可能因为某种特质而让人记住了他塑造的角色,比如说姜文的狂气,李安的拧巴,徐克的发疯……这是作为演员的魅力。再如某些明星哪怕演什么都像个自己,这也是演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给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大导演做男主角。当然还有极个别的幸运儿,比如保罗·沃特森,他在《盗梦空间》里那惊鸿一瞥的笑,已经足够让任何人忘记保罗本人,只记得“那笑容”。
所以,如果演员能够凭借自己的魅力让人们忽略掉角色本身的限定因素,那就意味着这个演员成功了。既然都成功了,还谈何“出戏”? 但这里要注意一点,我所说的“出戏”是没有特定指向的,它可以代表一系列类似的角色,也就是演员演绎角色的类型。这种类型的角色,由于演员本人的加入,使得观众对于此类角色的印象被激活或者加重了。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角色有了人格化倾向。而当观众面对这样的角色时,他们不再单纯地认同编剧赋予这个角色的动机和行为方式,而是开始加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演员表达的解读,于是,这个原本被动的观赏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无疑增加了观看的乐趣,但也因此增添了难度。
那么,怎样才算成功塑造了有性格特征的角色呢? 其实也不能算是什么高超的技巧,关键在于挖掘。 演员要让自己从人物身上解放出来,就必须得深入人物内心,去挖掘那些连演员自己都未必明白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是复杂的,也可能是简单的;或许是无意识的,也或许是刻意的。但只有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并合理展示出来,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角色性格”。
否则的话,你说的再多,做的再好,也不过是表演而已,无法触及角色本质。 当我谈到“出戏”的时候,我所指的真义并非是你必须彻底忘掉身份,完全成为一个角色。那是神话英雄。大多数的演员不过是凡人罢了。当他们在舞台上或者荧屏中扮演某一个角色时,他们可以在台下轻松自如地谈笑风生。只不过当他们站在聚光灯下,需要换上一副表情,一种姿势,一种语气来讲述另一个故事时,他们必须把自己当成那个人物,并尽可能去接近那个角色。
这也许只能接近,却无法真正到达。因为艺术毕竟是艺术的谎言。但正是这些接近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这些谎言的真实,从而得到审美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