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儿童?
佛教如何看小孩,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个大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泰国,一个叫作帕登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是一名僧人。一天,父亲带着他前往另一个城市,在那里参观一所寺庙。在寺里,小帕登看到一座庄严的佛像,他十分崇拜,就拜了下去。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跪拜的时刻,头顶上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他疑惑地抬起头来,只见两个身穿衬衫和短裤的中年人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 “你们是谁?”小帕登好奇地问。
“我们是佛的使者,”其中一个和尚回答道,“我们来接你回去见佛。” 小帕登一听,大吃一惊!他连忙问:“我爸爸呢?我要怎么见到佛?” 和尚微笑地说:“你的父亲现在也在我们的队伍中。我们带你去一个地方,那里非常美,到处都是七色的莲花,还有美妙的音乐。无论你提出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听了和尚的话,小帕登满心欢喜,他问道:“如果我想让妈妈也去到那个地方,可以吗?” 和尚慈爱地笑道:“当然可以——如果你母亲也能舍弃她此生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孩子的话。”(《西藏生死书》148页)
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著名的星云大师。这个故事,记录在他写的著作里,也可以在网上查到。网上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很多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星云大师小的时候,多次梦到佛菩萨,或者亲睹舍利等等奇事,因此从小他就坚信,有来世且必须精进修行。他也始终相信,任何生命都可以凭借坚定的信念成就伟大的事业。
佛教看待小孩子,最重要的是看待他们的未来。在小孩子的身上,佛陀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小孩子的口中,常常说出不可思议的真理。 佛经中说,有的童子是从三禅天或者四禅天人堕落到人间来的,他们因为过去生修过佛法,所以生来聪慧,记忆超群,哪怕是没有听说过的道理,只要听一遍就能永远记着。
《优婆塞戒经·卷五》说:“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海中,以一苇筏,而得往生,或住须弥山,或复日月,或在大焰摩天王宫,或转轮圣王所居之处,皆由宿福先所摄受,闻此经典,信心清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第一功德。”
《长阿含经》说,有个王子名叫迦叶,他听闻佛陀讲经说法后,心生向往,于是请求出家。他后来成为了释迦牟尼佛的首座弟子,著名的论法者。 《中阿含经·大般涅槃经》里说,有一次,佛住在离世间近的娑罗林中,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来到佛前,双膝着地,向佛询问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深度,令佛都感到赞叹。这个人就是阿难,佛陀生前最后一个随佛出家的弟子。
可见,在佛法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就像一棵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