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主食是什么?
在北京,人们所说的“主食”一般是指粮食制品,如米饭、面条等;也指各种粗粮及薯类,如土豆、红薯等。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说的主食是蒸馍(陕西话,即馒头);二姨家开的面馆,每天卖的碗底见底的汤和炒面就是我的主食…… 来京后,住过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里搭着菜棚子,种着蔬菜,养着猪羊,住着主人和佣人。厨房很大,烧柴火和煤球,炉子上坐着水壶、锅,做饭时油烟味很浓很重。饭桌上自然是吃米饭了,配着酱豆腐、辣咸菜丝儿。现在想想那味儿还真难吃。 后来搬进了楼房,条件好了一些,但也没有好多少。家里还是用电锅煮饭,偶尔用砂锅炖肉,那味道简直可以流着口水回忆一辈子。至于副食,有腌菜、酱瓜条、咸鸭蛋,夏天有应季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吃上肉,有红烧肉、炖羊肉、炸丸子……已经是很享受的了。当然也有白面,但不多,主要是以面食为主的西北各省的人家。我是北方人在北京长大,似乎并没有养成爱吃面食的习惯。如果哪天能吃饱饭,吃白饼、花卷之类的,就觉得特别满足了。 来京上学后,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有食堂,打饭吃很方便,价格也不贵,除了早中晚三餐外,还供应下午茶点和夜宵,品种丰富的很,几乎什么新鲜的东西没吃过。所以当时虽然每个月只有几百块的生活费,但也花不了多少钱。不过最开心的还是逢年过节,可以买些好吃的,解解馋。
毕业后工作,收入不低,花钱的地方也多,除了吃穿用度之外,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常常觉得钱不够使。好在那时候刚进社会,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父母虽然一直劝我别吃的太差,但还是常给我买点好的。我呢,则把每月的开销记录下来,做成表格,仔细核算,看看哪些地方能省一点是一点。
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对“主食”的概念渐渐模糊了。因为只要是有炊具的地方,都能做饭,所以可以随时做点儿自己喜欢吃的;出去吃饭,也可以随意的点自己喜欢的菜肴,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为了省钱而点的菜都不够饱的。于是,“主食”彻底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