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后引申为太阳、阳光的意思。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中的“如日之升”即指太阳刚升起的样子;而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里的第一个“若”就是像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羲的本义已经很少使用。人们通常用它的引申义表示“东方”或“太阳”之意了。 “东方”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词,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同时也是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因此,从“东方”可以推测到“日出”和“地动”这两个意思来。例如《诗•大雅•公刘》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诗句,意思是当太阳偏西时,人们便登上了山冈,观察南面的地势,测定山的阴面和阳面。这里的“景”和“冈”都是指日影。
根据《尔雅•释地》记载:“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这里的“山东”“山西”并非指山之东西方向,而是指太阳从地球东边升起时,先照射到的山叫“山东”,也就是“朝阳山”,反之则称“山西”或者“夕阳山”。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嘛?因为古人将东称为阳,西称为阴的缘故吧! 从另一个角度看,“羲”作为太阳的本名,在古代汉语中是专有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别的名词。而用作修饰其它名词的常用词组则是“羲和”一词(注1)。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里的“羲和”不是太阳的名字,而是一种神名或者官职名称,原意为太阳驾车的人。后来也指太阳。如《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的句子: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今有羲和之驰驱而不能止轮,况天下乎?” 在这里的“羲和”即是太阳之意。再如《庄子•寓言篇》中也有这样一句: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窘,怅然自失” 这里的“姮娥”即为嫦娥之名。据汉代刘安所撰的《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羿死于桃渊,姮娥栖于西城,绝妙夫人弃玉床于寒坑之中……” 由以上文字可知,“姮娥”也是指嫦娥,只不过由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封舜后代为殷侯(国名位于现在河南省商丘西北一带地区),所以为了避免与皇帝同名,而改成了“嫦”或“恒”二字而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羲和”和 “姮娥”都指月亮而言,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句话是这样的: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这里的“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运行到了毕宿的位置之上,而不是指月亮本身离开了毕宿的星座。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里的“毕”并非指星星,而是指星座。这是因为只有恒星才有位置移动的现象,而行星是没有位置概念可言的。
关于这一点,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注》中也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古书言‘月离某星’皆谓月行过某星之南或北耳,未尝谓月与某星相去远近也。此云‘月离毕’者,盖月过毕之南,故云‘离’,非谓月与毕相去几许里也。《周语》曰‘月离于毕’,韦昭以为月过毕北道。《左氏》曰‘月离于毕’,杜预亦以为过毕北道如此。二子虽不知月行之疾徐,而皆知月必过毕。岂无识者在周、杜之时哉? ” 可见“毕”并非具体某个星辰,而是一星座的总称罢了。不过对于这一情况,现代天文爱好者大多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毕宿是由二十八颗恒星组成的一个小型星座,因此才被称为一个星座,而非古代所说的某一星座的总称。
总之,古代的“羲和”就是指太阳而言,而“羲和”又是太阳的别名。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伏羲氏要取羲和为姓氏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