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划分?
一、什么是「行」 行,在古汉语中就是道路的意思,《说文解字》说:“行,人所履道也”;《玉篇》中也讲:“行,道也"。 在古代哲学家的口中,它被引申为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之理(例如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宇宙调」)或具体事物的运动状态(如兵家的「兵者,诡道也」)。
二、五行的由来 五行的思想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书中叙述了周武王问商朝遗民傅说有关天命与福祸的根本问题后,后者答道:「若武王有圣德,则有兴发,若犯天戒,必有灾害。」他接着列举了所谓「祥瑞」和「灾异」的种种现象来作为应验的证明。
这些说法包括:「五福」说(康宁、富寿、好德、善终、考终命),「六极」说(病、忧、短折、恶死、贫、弱)以及所谓的「五事」——即天子于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与岁末的五项自我检校项目(敬、义、恩、德、文)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以五行相生的循环模式为依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提到土,但将木火金水四行分配在天时的春夏秋冬及地的东南西北四方。
三、五行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中国古典哲学所主张的天人感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进行实现的,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循环往复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天下大旱的时候,人们会想到是不是因为火气太盛呢?因此采取放水、烧柴的方法来熄灭它的势头,从而让土得以繁荣昌盛。 而如果天下发生瘟疫,则有可能是因为水太多淹没了土的缘故吗?于是人们又会想出用土来堵塞的方式,使水变为金,如此便解决了问题。 其实,我们平常说话时所讲的五行,是特指五行的相生相克,而不包含另外两行所代表的两种物质属性及其现象。所以说,古人所说的相生相克并非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制约作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五行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极其朴素的唯物论世界观,虽然其中包含着很多朴素且带有神话色彩的元素,但其基本内核却是非常客观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