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在五行属什么?
《说文》:“諾,應也。从口若聲。之祿切” 《玉篇·口部》:“諾,諾許也。之祿切。” “諾”“允”本是一字分拆而来。许慎认为“諾”是答辭、承诺之意。王念孙据《公羊傳》宣十五年注引《書大傳》云“唯而與諾,唯諾之詞”,以为古惟諾一字(《读书杂志·漢書一·律禮目下》),今字則“以諾爲應諾之言”(同上《廣雅解詁三》) 清戴震据此考订出“允諾之諾非當從口者……實‘諾’之正體,後人分爲二,誤矣”(《戴東原集》卷七)。其根据是《詩·鄘風·柏舟》的“汎汎楊舟,載沈載浮,亦汎其猶,維此诺言”和《邶風·柏舟》中的“泛彼柏舟,仍在中流;亦汎其橈,維此諾言,永不能復”两章的句式结构相似可知。他进而指出,后世所见的“諾”与“允”都是“訛字”……“古人不辨諾與允之异同,見諾則用諾,見允則用允。故《史記》《漢書》多用允諾而不言諾允”。
段玉裁从音韵的角度对诺的造字进行了考证: 从上古音看,入声锡母、日母字常相混,如《诗经》中有“適彼樂邦”有“洵美且夷”(《周南·汝坟》之二章),《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有“昔穆姜夫人謁伯姬于东宮”等例可证。同时,日母学常读如锡母,《方言》卷五谓吴越之间“諾”或作“諾”;《釋名·釋言語》也说“諾,諾諾,應聲也。又曰信諾也”。所以,将諾从若加口作爲允諾之諾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