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卓”是会意字,从刀从邑。《說文》: “卓,髙也。從匕,卪在宀下,以示不及頂,故謂之高;亦谓之獨。”“匕”就是“勺”的意思;“卪”是“节”的古字,是表示“节制”的符号,表示人不能为所欲为,要有所约束、有所顾忌;“宀”是房屋的象形,也表示人的限制是在室内的意思。 因此整个字的含义就是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地方(匕)上,不敢乱动(卪),所以叫“卓”。
这个字形与甲骨文的字形相近,不过金文的写法就变了。金文的形体是从邑到立,中间加了一个止(脚)。小篆则进一步简化,省去了“邑”,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卓”字。隶变楷化以后,“邑”彻底消失了。 我们来比较一下“卓”(zhuo)和“倬”(zhuō)这两个字。它们都是会意字,并且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意思截然不同:“卓”是“高”;“倬”则是“短而疏”。这是由于两个字的形体不同造成的。
我们先来看看“卓”的字形: 再来看“倬”: “卓”的金文形体中,“匕”是站立起来的,而到了“倬”的金文中,“匕”却变成了一竖一横;“卓”的“卪”是缩进屋檐下的,而“倬”的“卪”却是露在外面了。所以二者完全是两回事!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原来在金文中,“卓”是个单义字,它只能用来表示“高”,不会用来表示其它的任何其它概念;可是“倬”就不一样了,它可以用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根据其不同的构形和含义,分别有“断”、“绝”等义,可以组成众多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匕”不是直立型的,而是“一竖一横”——这样一来,它就既可以表示“高”,又可以同时表示其他的含义了。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看一个汉字“莫”。 它的本义是“暮”,后来引申出“无”、“不”等义。 那么这个“莫”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呢?它就是由“卓”的“勹+阝”组合而成的(注意“勹”在这里不是“口”,不要混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