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是中国古代人民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一种学说,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探索自然规律的成果,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一曰恒,二曰象,三曰器,四曰量,五曰数……五行,其相生也,乃若行,其相克也,乃化物而为用。”认为世间事物可以分为五大类,即水、火、木、金、土,这五大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有联系的,相互之间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行”在这里不是动作行为的意思,而是用来形容运动或变化的趋向的名词。这个“行”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变化”。
关于“五行”起源的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夏代开始形成的,有人认为商代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了,也有人认为西周时期基本定型,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不过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最早使用“行”字的就是关于占卜时所卜问的事情是否可行的意思(见甲骨文),与后来的“五行”的含义很接近。可见至少在殷商时期就有了这种思想。
在汉代,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的关系来解释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为儒家思想的发展作了巨大贡献。此后“五行”之说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天文等方面,并被佛教和道教吸收并发展成自己的理论。 在现代物理学诞生之后,人们发现自然界确实存在五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重力),并且这五种力量分别由四种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而产生。虽然“五行”的描述与现代科学中的术语有所区别,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982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这样介绍五行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把世界万物都归结为这五类物质。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而生成的。” ——这里明显是把“五行”当作客观存在的五类物质来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