婠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无“婠”字,《玉篇·女部》:“婠,美舞貌、又善舞也。一曰弱也。或作婉。”《韵会》引《诗·邶风序》“幽王嬖褒姒而忘政事,故诗人刺之云”笺:“其行不娉不袅,所谓‘不夭不殄’者,言其有德如人初生,不短不尽也。” 《诗·邶风·静女》毛传训“娉婷”为“立而不敢动”,郑氏笺谓“若柳之条,风吹则袅袅然”。可见“娉”“袅”“婉”“婠”义本通用,只是程度有别罢了。 《广韵》分“宛”、“绾”二韵,以“宛”属元部、“绾”属翰部;《中原音韵》将“宛”归臻韵、“绾”归桓韵(以上均平声);《洪武正韵》分“宛”属十一真、“绾”属十二眞,与中原文韵略同。
由此观之,“宛”“绾”在元代以前皆无舌上音,唯今北方方言存在此二字的舌上音读,应是一种俗变。至于为何如此,不得而知了。 “宛”见于金代郭茂倩所作《乐府诗集·卷三十三·清商曲辞四·西曲歌十八首·乌夜啼》题解,注云:“《晋书·乐志》云:‘吴歌亦曰乌夜啼。’”可知“宛”用于“婀娜多姿的女子”义最早出现于北朝后期至隋朝之间。
“婉”作为“美好”义的形容词使用始见魏文帝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之二:“日夕清雾闭,朝朝开暮朝。乘此良时去,翱翔好九垓。登陂望南山,俯仰娱情缘。连枝朝露欢,夕成河梁怨。婉娈不终匹,焉得不相观?”但此时用作“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已不见;用作“曲折,委婉”义则仍多沿用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