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行读什么?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方式对万事万物的广泛影响和作用; 五德,指春、夏、秋、冬四季以及生、长、收、藏四种时序的变化规律和意义。 两者是自然与社会的两大范畴,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不可分割开来,只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它们分开来讨论才形成了一种观念。 然而五行学说中“五”的排列次序并不是随意制定的,《史记·天官书》记载了战国秦汉时期人们所信奉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方位及其山川的走向,这就是说古人认为东、西、南、北、中是五方的正位。 “五”为阳数,它的最大数为九,九乃阳之极至,所以《周易·乾卦·文言》有“大极而巽”之说; “六”为阴数,其最大的数为六,六是阴之尽,故《系辞传》中说“乾坤毁则无岁”即此意也。因此五行说中的五和六便分别被用来表示阴阳这两个相反相成的概念。 在《尚书·洪范》中记载着周公在与商朝末代君主武王谈话的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及周公的回答的内容。 其中周公所说的“五行”就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五个名词并没解释什么是五行,而在下文他又提到了“五行”的性质和作用: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的木,四曰金的“其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这几句话中前两句说明了水的润下,火的炎上,木的曲直,金的从革这四行的作用或性质的后两个字的含义——前者称为定性,后者称之为定名。第三句话中的“曲直”二字可以理解为生长之意,那么也就是说木具有生长的特性,故可称之为曲直;第四句话的意思是金属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之符合一定的法则,从而可以称之为从革。第五句话的意思是大地能够种植庄稼,故亦可称之为稼穑。以上五句话又被称为五行之性的“象说”。
在五行学说中,每一行都包含有相互矛盾着的两种性能,即所谓“相反相成”的关系。如水的润下和火的炎上就构成了水火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金的从革和木的曲直也是构成金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因素之一等等。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使得五行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和多样化起来[1]。例如木能生火,但过度地耗损树木会加速火的燃烧以致于出现火灾;反之如果火盛过旺则会削弱木的生长能力等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人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既看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一面同时他们也能看到事物内部的斗争性,所以他们才能把事物的内部联系看得如此清晰透彻,而不是像今天有些人说的那样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