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属什么五行?
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意义在于它把大自然中的物质分化成五种类型,每种类型用一个象征符号表示,以数字加以限定,成为“五行为事”或“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体系。 具体而言,“五行为事”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性质和作用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
五行相生相克,就是这五类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这个理论非常抽象,但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对周围的一切都进行了分类,并用这样的思维来解释一切事物。 金对应西方白色,主肃杀,具有金的坚硬、清肃的特性; 木对应东方绿色,主生长,具有木的条达舒畅特性; 水对应北方黑色,主润下,具有水的浸润、向下特性;
火对应南方红色,主炎上,具有火的炎上的特性; 土对应中央黄色,主长养,具有土的长养滋润特性。(土的颜色比较特殊,在五色学说里属于“不定色”,即颜色不固定。)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就是说,水滋润着树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给水中添加了氧气,从而滋养了火;而火焰的热量又使土壤变得湿润,孕育了金;金熔化后形成了液体,流到下游变成了水。这个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然,五行的相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原则的一一对应。 五行还可用于观察人的性格特征。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五脏分别对应五行,五脏有阴经阳经之分,因此人的性格也分阴阳。
例如,心属火,具有温煦的作用,其阳气具有向上向外发展的特点,故阳性人心胸开阔,热情洋溢。然而,心火过旺则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当泻心火,可用苦寒之剂,如黄连、栀子等。 肝属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点,其气机向上向外,就像树木一样,枝叶稀疏,郁郁葱葱。阴性人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能随机应变,灵活处事。但是,肝气太盛则会出现易怒、发怒等情况,这时当泻肝火,可选用丹皮、白芍等药物。
脾属土,具有承载、生化、升清、止泻的功能。由于脾胃位于中焦,因此土又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称。从五行来说,土属于阴土,具有敦厚、生化、涵养的特征。故阴性人做事踏实、忠厚、肯干活,同时又具有忍耐、平和、易相处等特点。但脾土过度运化就会形成湿郁,出现腹部胀满、大便黏腻等症状,这时应该健脾利湿,可选山药、薏米等药。 肾乃先天之本,与膀胱相表里,主藏精,司气化,主水液代谢。因其含阴阳两气,故可分为肾阴、肾阳。就功能而言,肾阴犹如地下水,具有滋润、濡养、沉降的特征;肾阳犹如地面上的太阳,具有温煦、蒸腾、向上的特点。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而又互不相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