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行是什么?
泻药 张五行的理论其实是对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天文学融合而得。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宇宙的时空结构中,银河系和太阳系均属于“西周星系”;在天文时间序列中,2016 年 3 月 26 日(农历二月十八)凌晨 1 : 38 是现代公历纪元开始的时间,也是“新冬至点”进入 “西周星系”的时间;从冬至点开始,每隔六十甲子 9475.76 秒,“西星周期”循环一次,现在处于第 336 次循环的第 43 段;每一个循环都包含 361 段,每段包含 12 中节,每一中节包含 30 候;现在是甲午年乙亥月辛卯日壬辰时。
上述内容虽然有些麻烦,却是张五行之学说的核心基础。这些基础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需要介绍的是“西周”和“东周”的概念。这是在现代天文学背景下对中国古代王朝时期的划分。具体而言,以黄赤交角的位置变化作为区分标准:当这个角度大于 28 ° 12 ′的时候,被称为“西周”。反之则为“东周”。可以参见图片: 其次需要引入的是“冬至点”的概念——这是天文周期中的时间节点,它标示着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开始。冬至点每年都在移动,这导致了西周和东周的交替,同时也造成了每个循环中各个节气位置的变动。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子午流注针法”。这是一种基于《黄帝内经》的针灸方法,它认为人体的经脉和穴位与天地之间的时空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手太阴肺经和大肠经是一个循环,足阳明胃经和脾经也是一个循环,这种一“阴”一“阳”两个穴位构成的循环就是“子午流注”的基本结构。每天清晨,阳气初生,此时穴位有效,适合针灸;傍晚阴气盛,不宜针灸(此观点与“下午三点阳气尽”类似)。
上述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当某个“冬至点”进入西周星系之后,一个“西星周期”就开始了。在这个周期中,各种自然现象会以固定的顺序出现,并且每个周期都包含 361 段,每一段对应 12 个中节,每一个中节包含 30 个候。也就是说,每一个“冬至点”进入西周星系后,都会经历 361 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上、下两节,每节 15 分钟,这样整个周期就包含 722.5 个小时。在这 722.5 小时之后,“冬至点”将依次经过所有“节气”。 在 722.5 小时后,如果遇伏日(农历三伏之中的一天),则“冬至点”位于“小暑”或“大暑”之间;如果没有遇到伏日,那么“冬至点”将进入下一个“小暑”或“大暑”。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一个循环的开始,时间的流逝将以“干支纪日法”进行标注,也就是所谓的“干支历”“农历”或者“旧历”(现行农历根据“干支历”加以调整并加入闰月以协调四季时间)。
对于“新冬至点”进入“西周星系”的时间,现在天文界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是 2016 年 3 月 19 日(农历二月十一),但是按照张五行的说法,这个时间应该是 2016 年 3 月26 日(农历二月十八),距离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年,这也恰好说明了张五行预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