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五行属什么的?
五行的本质是古人对自然界五种元素的抽象,并以此作为元素周期律的最初模型。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晏婴与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木生于水,由土而来;火出于木,由金循环”。这里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跟现在科学认定的五行对应元素序数完全相同,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现了这五个元素的性质并且排出了它们的顺序。
后来人们又发现这五色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复合而成,比如红可以为红橙黄三色之和,所以五行中每一行又可以分成三部分,即所谓“五行生相克”。这样,五行就变成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五色(青赤黄白黑)的八项,而每一项都包含两种意义:
1. 天上的星体,也就是今人所谓“行星”;
2. 自然界的物质或者人体组织中的元素。 这样,天上地下的东西都被包括进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遭到破坏,原因是在此时社会上开始普遍使用铁器,耕地使用的铁犁铧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水可以渗入地下,原来的自然循环被打破,沼泽减少,水患不再那么严重;同时铁制武器的出现改变了冷兵器的威力,使得攻城拔寨变得容易,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于是原来属于阴阳中的“阴”逐渐变成了新的城市文明,属于阳中的“阳”则变成了开拓的新疆域,原有的五行体系面临崩溃,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解释。
到了西汉,人们建立了新的观念来解释这个危机,那就是“阴阳消长”说。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原先的五行被重新解释为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金木水火土原本代表的是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克制而生灭,其中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构成了一个大的循环。但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这个循环被打破了,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循环,每个循环都有一个主体和一个从属。 这里的金木水火土不再是单纯的五行元素,而是包含了四时的变化:春发、夏长、秋收、冬藏。
这种把自然的变化与人社会的演变统一起来的思想非常符合汉朝大统一帝国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中医的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