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五行是什么意思?
这个“五行”不是指“金木水火土”,而是指“五季”(五行之季);因为古人以“岁”来计算时间,把一年划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而每一季又分别对应一个“五行”——木、火、金、水。所以这“五季”“五行”其实是一一对应的。 那么为什么要把“季节”与“五行”相对应呢?其原因在于,人们发现有些气象特征(如温度、降水等)在每年的“四季”中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有些则在每年“三季”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每年的“三季”比“四季”更容易划分,因此古人就把“三季”对应的“五行”作为一年的象征。 例如:
1.《黄帝内经》:“天温日明,温明者天气暑热,故人在室而知苦热所生矣。”“天寒日阴,寒冷者阴气盛,故人在室而知严凉也。”这里就是利用了“季节”的“阴阳五行”说解释气温变化——夏季属于火行,气温高;冬季属于水行,气温低。
2.《礼记·月令》:“孟春,其帝太皞伏羲氏,其神句芒。……仲春,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季春,其帝颛顼,其神蓐收。……”这里的“四立”正是根据“三季”分界的,并且结合阴阳五行解说春季的气候特点——“木生火”。 类似的记载很多,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是借助天文仪器观察太阳和星辰的位置,以判断节气、时辰,进而划分一天中的“阴阳五行”。 至于农历闰月是否会影响阴阳五行判断?不会!因为阴阳五行是按“节”算的而不是按“日”算的,一个月只有“二十四节气”,无论有多少个“中气”(闰月的存在就是为了调节“中气”的时间),总共有多少“节气”,就有多少“阴阳五行”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