澵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康熙字典》中记载,“湽”字在明朝嘉靖年间才出现于文献中。“淄”字的异体字。 从字形看,“湽”字由“水”“甾”二字组成。“水”指河流、水源;而“甾”是个形声字,表示“水中停留”之义。 故,“濝”“泲”“濟”“滱”“漣”“澧”“溱”“洧”“潩”“瀍”“澗”“濟”“泲”等字的字源都是“淄”或“渒”,其本义均为水流之名。
而“淄”字在战国楚简中的形体与“潧”字类似,从篆文字形上看,“淄”字上部像一倒置的“川”字,下部似“水”字,整个字形意为“水流之中有聚积”,也就是积水之意。所以,许慎《说文解字·水部》中说“淄,水名,从水兹声。” 本义即积水之地,特指水名。
现在山东境内有一河流古称沂水(源出沂山),西汉以后称沂水,唐代以后又称淄河。可见古“淄”字就是这条河流的别称。 “淄”字还有另外两个含义:一是黑色,二是剑柄上的黑饰。《诗·郑风·缁衣》中有“缁衣之宜兮”一句,其中“缁衣”是指黑裳;《论语·阳货》中有“恶紫之夺朱也”一句,其中的“恶”通“乌”,意思是“讨厌”黑色的夺占大红色的地位。这两处“黑”的意思与“淄”的字面意思无关。
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提到过“淄布”,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服饰·淄布》中解释“淄布”为“以黑绢做衣”;明·沈榜著《宛署杂记·民风·服色》中也说到“淄布,黑绢也。”这两种说法与“淄”的第一层含义有关。 而汉代班固著《汉书·食货志上》中提到“剑盾之臣,皆被坚执锐……斩敌杀王,任功次,得爵位。”“斩敌”的武器是剑,而“得爵位”之后要身披的铠甲叫“犀渠”——一种用犀牛尾饰的铠甲。
这些细节在宋代叶庭珪撰《海录碎事·甲胄·犀渠》中有记载——“汉军戎铠,惟犀渠是铁。……至昭帝时,诏令水衡官府与上林苑中官署分别铸钱。其钱文曰‘五铢’者,取财物蕃阜,满五之铢重。时京师不产铜,用度不足,虽复钱文既行,官自铸作,犹不能供。乃发长安西钱炉以足用。此钱轻小,世谓之‘天子钱’,今人铸器,亦多仿为之。吴越王钱镠所铸小钱,亦曰‘五铢’。唐武宗爱钱,每有进奉,必问曰:‘此钱何代所铸?’” 文中所说的“天子钱”就是“淄钱”。这种铜钱外圆内方,中间有一道横线将钱分为上下两部分,看起来就像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5”一样,所以又被称为“五铢钱”。这种钱币的铸造工艺比较复杂,是用青铜浇铸而成。但是,这种“五铢钱”并不是新发明的东西,而是在汉朝以前就已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