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来源于古人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和体验,并试图用五种抽象的物质属性来概括和控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从而为人类所利用。 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这些基础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对万物规律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那么五行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行的来源:“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又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面提到的法于阴阳,是指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于术数,指的是通过调节居室环境、睡眠、饮食等方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在所有的事物中,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可以归结成五种基本类型——木、火、土、金、水,并用这五种物质属性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这就是五行。所以《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智者之养生也要遵循五行的规律。
那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是五行而不是其他?例如四行或者是六行呢?这在古代其实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就有提出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并且是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方式来解释一切事物之间关系。他这样做的原因也是试图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揭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于是这样的观点被历代所传承,并且被广泛引用到各个学科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一种重要特征。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是古代的五种物质元素,它们相互扶持、相互制约。中国古代哲学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理解宇宙万物的,这种宇宙观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医学理论。
在时间上,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二生肖相配(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同时又与十二地支所表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相配;再按照四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规律,确立了一套宇宙的运行动律。中医对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加以体察,认为其运行规律与宇宙的运行动律是相应的。
子时水生气,寅时木生火,午时火生土,酉时金生水,这就叫五行相生。丑、未、戌三时为土,土载万物,资生金木水火,亦为相生规律的组成部分。
五行相克亦为自然之规律。木必克土,金必克木,火必克金,水必克火,亦即所谓“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亥时水旺,水不旺则不能制火;申时金旺,金旺方能制火。相克反映了事物内部的制约关系,是维持体内平衡的有力保证,不可有太过或不及。
子时(23~1)属水 生于寅(3~5)
丑时(1~3)属土 生于亥(21~23)
寅时(3~5)属木 生于午(11~13)
卯时(5~7)属木 生于未(13~15)
辰时(7~9)属土 生于丑(1~3)
巳时(9~11)属土 生于戌(19~21)
午时(11~13)属火 生于酉(17~19)
未时(13~15)属土 生于辰(7~9)
申时(15~17)属金 生于午(11~13)
酉时(17~19)属金 生于子(23~1)
戌时(19~21)属土 生于巳(9~11)
亥时(21~23)属水 生于申(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