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的五行是水吗?
“晧”字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如下:《集韵》胡老切,音耗。《玉篇》光明也。又《广韵》《集韵》《类篇》《正韵》胡沃切,音幌。义同。 又《广韵》《集韵》下笑切,音孝。与昊同。《说文》空间悉广。又《集韵》《类篇》乌浩切,音奥。义同。又《正韵》呼报切,音霍。明亮也。亦通作昊。 又《广韵》《集韻》侯果切,音皓。明也。与昊同。或作皜、皞、皜皛。以上诸字皆从日,表意均为天亮、光明之义。
又《广韵》《集韵》胡雅切,音辖。白貌。引《诗·魏风》‘浩浩昊天’。疏曰:‘谓天色清明广阔。’ 又《广韵》《集韵}许夜切,音屑。《类篇》本作𠇣,尘垢也。 又《广韵》《集语》《类篇》胡沃切,音堠。恶也。一曰黑也。引《庄子·马蹄》‘含哺而熙,濡须而行’。陆德明释文曰:‘哺,本又作㾟,音逋。’ 又《集韵》后教切,音皓。秽也。 又《集韵》《类篇》乎到切,音皓。光也。 本义:光亮,明亮 用例:~月(明亮的月光);~昼(白天);~辉(日光);~曜(日(王);~晷(日影,阳光);~临(日光降临);~霄(夜空);~空(天空);星~(繁星闪耀);~行(太阳的运行) 转注:「晓」xioa3,即「曉」字,表示天刚亮,即此字之异体。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文中记载周武王询问商纣王遗臣箕子,如何治理国家。箕子将中国古代的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五要素”,即“五行”,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就是这五种元素运动变化的结果。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和合,才能使得世界处于和谐、美好的状态。因此,在治理国家时,必须把握好这五个要素的关系。《洪范》中记载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五行学说基本模式和雏形。经过西周和春秋时代的演化和发展,该思想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相融合,形成了《周易》等古代典籍中的丰富内容,逐渐发展成为古代东方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从《洪范》五事,到《周易》中提出的阴阳交感说,提出了矛盾学说的萌芽。认为阴阳相融相合,则生发生,充满和合。若二气不交则灾祸丛生。阴阳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在古代中国,五行说被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如人的五脏、四季、颜色、方位等,几乎一切都用此体系解释,因此,五行说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五行说、中医中药、针灸也日益为世界各国人民熟悉和采用,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五行说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体现了东方人的世界观。而把这种深刻的哲理用于姓名学分析,可见中国姓名学之深邃和博大。
姓名中五行生克关系的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方法,需要分析姓名中每一个汉字的笔画,然后求出其五行属性,根据生克关系,最终得出吉凶结论。生克关系是五行说的两个重要原理,是五行说的核心内容。相生,即指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五者相相生,循环不已。相克,即指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相生和合,则吉;相克太过,则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