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为什么没有光?
五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把世界分成了五种状态,这五种状态分别是: 水、火、土、金、木; 它们分别有对应的颜色:黑、红、黄、白、绿。 所以五行实际上就是自然界被观察到的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出来的五类符号。而光属于阴阳五行中的“阳”。所以五行是没有光的。
不过后来这种原始的天地五行说是被引入到中医学之中,在中医学里五行被赋予了更具体的含义,并由此衍生出了金木水火土五个物理属性,而这五个物理属性又被用来解释人体的脏器功能。 比如,中医里认为心属火,有温煦的功能,能够行血气以濡养全身;肝属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点,可以疏泄情志和生发肝气;脾属土,具有输送精微物质(气)的功能;肺属金,具有清肃下降的作用;肾属水,有滋润、下行的作用。
中医还认为人的五脏之间的关系就像自然界的关系一样,是相生相克的,如果某脏有了问题,别的脏就会受到影响。于是自然界的五行关系就被引用到了人体脏腑之间,如下所示: 因为光属于阳气,而五行里的“阳”被定义为“动”和“越”。所以光是不存在的,也就无法被引进中医理论体系了。
其实,只要我们真正懂得了《易经》的阴阳之道,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
任何生命体的存在,都离不开天地间的阳和气,气由阳来推动,气的充沛是受阳的制约的。比如,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的光照。在一定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长条件下,植物能很好地完成生长发育及开花结实过程。如果光照不适或者光照不足,植物将停止生长,甚至枯萎死亡。
我们人类也是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繁衍生息的。如果长期处在光照不足的地方,我们的身心都会出现问题,比如得抑郁症等。其他动物也是,如果光照出现了问题,其身体状况也会出现问题。由此可见,天地间的“火”,即热量和光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健康生长发育的根本条件。
但是,如果天地间的温度和光照超过了适宜的条件,生物体也会出现问题,这就是“过犹不及”了。
“五行”是自然界“阴阳”矛盾双方运动变化的规律总结,这种运动变化规律是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只有在此规律作用下达到平衡的物和人都可以健康地存在。一旦其中的矛盾双方失去平衡,“过或不及”,都可能会出现问题。
如果五行中的“火”过旺,就会达到极高的温度,那么金、木、水、土都很难以固态形式存在。“金”的“从革”功能就谈不上了,或者说在“火”极旺、极高温度和强光照下,金属物质会融解甚至气化;“木”在这么高的温度和强光照下自然也会被烧掉;“水中满”也是在平衡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火”过旺,水气化了,水体不可能“流”起来,水也就不能“润下”了;大地上的岩石和土壤会熔化,就很难以土的形式“稼穑”了。
所以,只有在“火不过旺也不过衰,温度和光照不极高也不极低”的条件下,“金、木、水、土”等万物才会生生不息。
那么,“火”(五行中的火)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上炎”呢?
这就要说到五行中的“金”。金,居于西方,西方属阴,居于西边的阴位的金就是“阴金”。金的五行属性是“从革”,有约束,甚至革除的能力。
比如,人类社会中法律的制定就属于“从革”行为,法律约束人们,对犯罪分子进行革除。
西方之金,属于阴位之金,金在中国地理中主西北,有天山和昆仑山,就像两道篱笆约束着南方的“火”无限制地“上炎”,就像《易经·乾卦》中所讲的“亢龙有悔”和“见龙在田”一样,金行约束着火行的过度上炎,使其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而不至于出现“阴阳失衡”。
所以,太阳,即“火”在五行的平衡规律运动下是“上不过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