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字五行属什么寓意?
“北”字的五行属性是水,出自《尔雅·释丘》——丘之孤名曰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礼记·檀弓下》——北面再拜稽首。 “北”本义指朝北的宫殿、房屋。古代中国以坐北向南为尊,因此皇帝、皇后所用的座垫都绣有“北”字。如《汉书·霍光传》——光伏奏北宫。
“向北”是一个方位词。《广韵·末》——北,向也。 “北”还指死亡。因为人死亡后遗体要葬于地下,而北方多阴湿之地,故“北”引申出死亡的含义。如《楚辞·九叹·愍命》——何生命之不延兮,孰知死而有闻。
现在“北”主要用来指代方向了,而且是有特指的——指地球北纬23°26′线以北的地区,简称“北”或“奈”。 除了作名词,“北”还可以作副词使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
北字五行属水,其本意有两重:为方向。与南、西、东并称。古代“北”指中原以北地区。如“北虏、北鄙、北狄”。后来,“北”又用来泛指北方。如古代以齐鲁代指中原地区的山东省。以此类推,中原以北地区——河北、山西等地,便被称为“北齐”,以与中原以南的“南齐”相区别。如《左传·僖公四年》:“楚,我南也。”杜预注:“北狄、东夷、西戎、南楚,谓之四夷。”又如:北首(向北行进。旧时指人之入葬);北陆(北方)。亦指北方的。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东牟侯兴居曰:‘诛今上在位者无异於北面臣子也。’”又如:北军(指北方出征的军队);北门(借指北方);北风(从北方刮来的风);北向(古代以南为尊。面向北的座位和房室为地位低者或宾客所居。因以借指陪臣、下属或客居);北关(北方的关口)。
后来,因为“北”常指失败、战败。如《史记·孔子世家》:“鲁之南郊,失火,景公趋而救之,左右止曰:‘君亦不食荤,又自磨其服,以救火之必胜乎,而徒以彰难也。’有马者正其羁勒,有车者饰其弓矢,有舟者具其橹楫,有兵器者修其矛楯,以备强寇。其有不胜,非上罪也。昔者楚不北柯、榆关之地,越不与吴接境,齐桓不与荆越战;三国圣王,知不从易处也。故非临难而作强,接刃而生心者也。君与之徒,勉勉无咎。”杨伯峻注:“楚桓公四年,公子陈、公子夏伐黄,取成而还。黄人怒,遂伐而围之,遂败绩于棠这个地方。北就是败北。”也指失败、战败一方。如《左传·哀公十六年》:“齐高发帅师败吴师于郊。”后来,人们往往把战败事,如:北风(也称败北。谓兵败逃跑);北寇(古时称战败方为其北寇,以示区别。指战败的一方);北兵(北向之兵的省称);北战(往北征战;兵败);北辕(指兵败);北门(引申为主事之道行不通,以北面为臣);北首(兵败退走)亦指失败、战败。如《魏氏春秋》:“宣尼既没,儒道不开,及仲尼之孙子思倍道违德,更立新说,亦曰子思之儒。子思既死,儒门浸弱,至慎到、彭蒙、田骈、环渊,因势据胜,谲辞诡说,齐庄、韩非、李斯顺非而泽,刑名家滋,儒门荒矣。孟轲,邹人也,无能人齐,束带立于邹之与鲁之界,睠睠然望北而叹曰:‘彼其圣人之丘墓也!逝以其足履于其墓也!盖一恸乎而止。’”
北字念作běi,北字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稳重、厚实、深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