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的五行是什么?
“仁”字,五行属木 ,《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仁者,仁也,从人从二。”“二”是数目之始,指代事物或事情的起始、开端。“人”与“二”联合起来表示“人生之初的善良本性”,引申义有:(1)像初生的婴儿纯洁善良。(2)同情、怜悯(3)友爱和睦等意思。
在《论语正义》中,杨伯峻先生引用清代刘宝楠的话说:“仁字诸书皆作从二,惟《尔雅·释诂》‘仁,人也’。注云:‘仁,德之首’,则仁之本义为人德。”可见在古代,“仁”的字形表人的德行。
因为“仁”字本义即表示“德”,所以古人往往用“仁”来表示道德范畴。如《礼记·檀弓下》中有言:“礼,不亲,不及士;刑,不威,不如刑。”又如《论语·子罕》中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立,未可与权。”可见,古代用“仁”表示道德范畴,其含义比今人大而广,除包含善、美德的意思外,还兼有无私、奉献等内涵。 用“仁”作为道德范畴,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一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爱心,对万物众生关怀呵护,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仁者。
仁字的五行为木
“仁”字左边一个“人”字,右边一个“二”字 ,仁字的金文字形,从人从“ ren”。“仁”字是形声字。甲骨文的仁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棵草。表示人有良心如同草木有根,草木有根才能生长、才能茂盛、才能成林、才能成山。人同此理,有了良心,才能德行合一,成为一个好人。有了良心,做事才能循规守矩,才能自重,才能自大,才能自尊,才能自信,才能爱人。
《周礼·冬官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地有四气,生长收藏,这是天地的大仁慈;各种植物和动物都有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观赏价值,这是它们的“材有美”;那些做活计的人,有他们的智慧和技巧,这是“工有巧”。把这天地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四个方面都合于“仁”,然后才能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事竟其功,最后做出非常好的活计来。我们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仁心来总揽全局的话,要想做成什么大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仁字的五行可以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