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京城有多大?

和诺尔和诺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北京建成于明成祖永乐九年(1412年),当时称京师顺天府,城周二十余里,城墙为砖石结构,设东、西、南、北四门及朝阳、崇文、宣武、正阳四牌楼,是今日北京城的雏形。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建圆明园,将原来的京城外郭拆除,在今日海淀镇一带兴建宫室,形成“京兆”。此后直到清末,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未再改变,东西宽七公里,南北长十一公里。有城门四座——朝阳、正阳、崇文、宣武;另有关厢门五座。皇城居中,面积约占全城的六分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占领了前门箭楼,并在朝阳门外安营扎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中俄北京条约》,将北京东北约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为了安置难民,同时因沙俄军队占用民房,清廷于1901年在北京城内及近郊建设了十余个“蒙民居住城”。其中城位于今朝阳区东部,占地五百多公顷。 1903年起,清廷又在旧城周围大力开发“皇家园林”,新建了“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被火焚毁,今重建),和畅春园等。此外还有“私家园艺”,如苏州园林似的寄畅园、怡园、文泽园等等。这些园林占地多达三百余公顷,使北京的郊区面积迅速扩大。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北京的人口猛增。光绪末年北京已有户籍人口三百一十九万,到宣统年间竟达五百零九万余。这导致城区的人口密度剧增,民国初年的《北平市政报告》显示,北京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二百多人,接近上海的水平。拥挤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十分严重,引起瘟疫的跳蚤和鼠疫频繁出现,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于是人们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1924年,直系军阀吴佩孚占领北京后,因为财政拮据,便以整顿市容为名,向各国使馆提出拆除有碍观瞻的京旗营房,修整有碍通行的胡同,并勒令撤走无照摊商的三条要求。随后又任命亲信范静波为首都路政局长,开始大兴土木,大修道路,拓宽街面,拆掉阻路建筑,清除街道垃圾,整顿市场,并强制推行卫生制度。经过数年整治,北京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