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站是北京站么?
严格来说,北京北站和北京朝阳站的站址本来在明朝的时候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广宁门外和东便门内。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修筑外城,并在城内建了许多城门,广宁门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时还没有火车站。
到了清乾隆末年,北京城里已相当拥挤。为了疏通交通、方便百姓出入,乾隆皇帝下令“另凿新路”。于是,从宣武门到西四牌楼间就开掘了一条新大街——“煤市街”。同时,因旧城区已无法得到足够的烧砖原料,又在城东四十里处新建了一个“皇窑”(今大兴区东北侧)。
为了运输方便,在新街两侧分别设立了五个水关,以排洪泄淤。这些水关不但承担着城内排水的作用,同时也控制着城内河道的水位。据《宸垣识略》记载:“水关五座……上建闸楼三座,桥房五间。” 到了清代中叶,城内积水问题更加严重了。康熙年间曾经专门修过两次河,但效果都不明显。到了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朝廷决定引圆明园内的湖水进入城市,用渠沟的方式输送入宫,同时解决圆明园和京城的用水问题。这条人工河道被命名为“福海”。 “福海”引水入城的渠道由东向西穿过现在的东三环与北三环之间,向北进入如今的北京动物园,然后沿西直门大街到西四牌楼,再折向西南经过今天的人民大学所在地。
根据清人笔记中的记载,这条干渠在流经西四牌楼附近时“横贯铺板”,也就是在东西向的干渠南侧,还辅有一条南北向的分支渠,而这条支渠在靠近城墙的地方还构筑有木质的桥面,可供人车通行。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北京人口急剧增长,原来的护城河变成了臭水沟。为了治理市容,清廷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委托德国工程师克努伯设计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塔。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完工后,这座高40多米的钢铁结构建筑成为了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它所采用的双层壶状的建筑样式也颇受好评。
后来人们把这座水塔称之为“自来水厂钟楼”或“西水源”。这里所供应的净水通过管道输入城中,并一直沿用至今。 而这座水塔所在的街道也就以此得名——西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