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玩什么鸟?
在帝都玩儿鸟类,可分为两大派系, 一是传统派,以玩笼养鸟为代表。 二是新兴派,以野生观赏、自然放生和无人机拍摄为代表。 我们分别聊一聊这两大派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纠葛与矛盾。
先说笼养鸟派。这一派又以故宫的宫中旧影为例。 在清朝末年,达官贵人们已经会在自己的府邸里饲养鸟雀了。这些鸟被关在雕花的楼阁之中、养在精致的大笼子里。它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喂得肥肥胖胖,然后飞起来逗引主人开心。
不过这种生活其实是很无聊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帝京岁时记》中描写这些鸟的生活状态是“终日昏昏酣睡,不知朝晨”。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北京城的市民生活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北平风俗类编》中有这样的记载:“市上有卖鸟者,多至千余群,以铁篦为笼,列于道旁,任人选购,售完即载而归。”
这些鸟大多是从东北运过来的“山鸟”——也就是野生的珍禽异鸟。它们的羽毛颜色鲜艳,鸣叫声清亮动听,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除了买回家自己养之外,还有人专门买回去赏玩几天,等到鸟熟识主人了再放归大自然。
除了山鸟外,还有从南方运来的“池鱼”“锦鲤鱼”,以及各种水族。有人专门买回家来养,也有人买回去做观赏用。比如,在《京都风物志》中就有这样一条记录: “金鱼,一种水中游鱼,五色分明,可爱无比。以铜器盛水,放于案头,观者欢悦。” 可见,无论是不是普通百姓,大家对于自然界的小动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
再说新兴派。这一派是以9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兴起的自然观鸟活动为首。 这一运动的兴起是因为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专业的野生鸟类学者。他们不仅编写书籍教导人们如何识别野生鸟类,还创办了多种杂志和网站,推广鸟类保护和科普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围观鸟类”的队伍。 到21世纪之初,各种户外俱乐部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也逐渐发展壮大。它们不仅在互联网上发布观鸟信息和照片,还举办各种户外活动引导公众认识自然、走进自然。
同时,因为北京作为首都,其天然植被受到很好的保护。又毗邻华北平原,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候鸟迁徙路上的重要“站亭”。在北京观察和记录鸟类生态的科学家和爱好者们,最近十年来不断发表文章和报道,向大众传播关于鸟类的新知识。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远距离欣赏”,而是开始采取更多的方式近距离地接近鸟类。 有专业人士自然是要继续做学术研究的。然而对于那些非专业的人呢?他们又在做什么呢? 其实,在看待新兴派和传统派的关系上,我们不妨借用一位著名鸟类学家的话来讲—— 无论是传统派还是新兴派,目的都是要“让公民具有环保意识,并能够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所以,还是那位大佬说得好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