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的故事有哪些?
1、“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公元前518年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正站在城墙上,一起议论鲁国国君的事。孔子叹息说:“用城墙来保护人民,却保护不了他们免于危难之中,那我作为城墙的建造者有什么用呢?”弟子仲由不以为然地说:“先生您不是说过治国的人要有智慧、勇敢和仁慈三种品质,缺少任何一种都不行吗?”孔子回答:“是的,我确实说过。”
仲由又接着说:“那么,智慧能够辨别事理,勇敢能够执行自己的主张,而仁慈能使人民效劳。这样做了,还不能有所成就,能推算出来会有这样的结果吗?”孔子说:“你的话没有说到根本上。我过去说过的一点点东西,你不理解其中的深意,只是记住它的词句。”孔子见他这样,就反问:“比如工匠要加工方的东西,不用墨线去弹划;要加工圆的东西,不用规章制度去要求,虽然做成的东西也有方圆的形状,但怎么能够符合尺寸的要求并且以此类推呢!”
2.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丞相始与淮南王交通,候知其谋,故不奏请,欲必专其赏,又割尧城户为外徼,徼外蛮夷因是侵冤,奸人以利起,奸吏侵渔,孤城绝远,乏粮羸饿,不得耕牧,道路断绝,万里救护,兵士苦辛,死者数万,财用巨费以亿计。又擅遣吏卒刺猎将帅之过,威武不立,众兵坏败,延及它郡。皆望之计策不审,大奸是生,咎由乎此。及后不忧责功,反欲委罪于偏裨,为臣不忠,罔上不道,不奉法度,狡猾无常,诬污厚诬,狡刃所及,莫敢告诉。怀奸自安,不以时白,至有诏赐死罪,罪恶甚明。案望之入朝十有余年,数为师傅,位三公丞相诸侯,赏最尊厚莫敢望。今复违谬如此,不有诛罚,无以惩恶。《诗》不云乎:‘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请谒者召望之诣廷尉。”有诏左将军史高、右将军王玄世杂治,奏“望之坐不道,不敬,当伏诛。”上以其儒者,为国柱石,不忍加诛。
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误会的地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魏陈玄伯(陈矫)尝乘骢马,梦人语曰:‘汝乘我。’昏觉说之,俄尔一骑来,问其马姓,一骢,便去。”后人便以“梦骑所乘”指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