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韶芙薇韶芙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解释道“誠,信也;成,就也”,即诚信是成事之本。而诚、成二字在古代都属“聲”部,在现代汉语中仍可找到此一系属关系的证据: 「誠」與「成」今音都是[səŋ](普通话)或[tɕɪŋ](粵語),而在古漢語讀音則相同皆為[ʂɔŋ], [ʈʂʰiŋ], 可見二者密切相關且同源,其實上古漢語本是一體,後來發展才分化為兩者。這種現象被叫做旁紐類化(allophony)。 而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查到上古漢語的一個聲母群——精庄知日章三組,這些聲母都屬於塞喉音,而塞喉音一般發出清音時都會帶有擦音性質,所以「誠」「成」二字的上古漢语應該都讀作/sɐ̯ʔ/,這個发音在今日吳語和閩方言裡仍有遺存,例如「茶」(ta12),「車」(tsa15),吳語中的「茶」,闽西方言里的「车」都有發成[]的。因此古漢語之「誠」「成」雙聲乃屬自然,從音變的角度來看也不難理解。

接下來再看看《說文》對於誠、成的释义: 誠,信也;成,就也. 从言,戎省聲. 一曰固也. 段玉裁注:《春秋傳》曰"不敬命而妄問國之事,謂之贅人",註謂無其誠焉耳 又如《詩經·齊風》:"尚之以琼華爾。"毛傳:"瓊華,瓊琚之喻也。""美哉斯賦也,猶繒錦而加珠玉乎?" 郑箋:"尚,益也。 瓊華之言,犹云若尚以瓊瑰美之矣。"王肅注:"瓊,玉未成器也。華,飾也。 言若尚以瓊為飾也。" 由此可见「誠」的本義就是「信」,「成」的本義则是「就」。

由此可見,「誠」與「成」乃是同源词,在起源上有著千丝萬縷的关系。但「誠」和「成」兩詞卻分別演化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語素,究其原因或是聲調的不同所致。由上述可知「誠」在中古漢語發聲為清聲母去聲韻,而「成」發為次濁聲母去聲韻,因為次濁聲母比較容易發展为清聲母,所以在宋代之前「誠」與「成」發生對換的可能性極大。 但宋金元明清幾代,「誠」一直是次濁聲母去聲韻,而同時期的「成」則一直發聲為清聲母去聲韻。這種歷史發展上的對立,很可能正是「誠」與「成」兩者發展出不同意義的起源,比如我們已知的「誠」是「信」的意思,而「成」大多表達的是「成就」之意,但許多詞彙都反映出這兩個字的本義還是有一定聯繫的,特別是在吳語區和閩方言區,很多用「成」字開頭的字詞都保留了原始「誠」字的含義。

舉例如下:

1.吳語廣州話:城,指建築物,同「誠」;稱,意為「證明」,同「誠」;陳,意為「論述證明」,同「誠」。

2.閩南話: 成,意思為「夠了」或者「完了」,同「誠」; 稱,動詞,意思是「證明某人某事是真的」或者是「確認」,同「誠」; 陳,形容词,意思是「老舊」,同「誠」; 爭,形容詞,意思是「真實」,同「誠」; 正,形容詞,意思是「剛好」,同「誠」。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誠」和「成」最初可能並沒有很大區別,甚至在某些場合甚至有可能還是可以通用的,但其後在發展過程中有了各自獨特的意思,但又保留了一些本源性的意思。

优质答主

《黄帝宅经》云,“中心者尊也”,故古人以土居中为尊。 《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曰:“中央曰都。”《论语·卫灵公》:“子曰‘都也’。”“都”即中央的意思(其实也可以引申理解为都城)。所以“帝都”就是天子所在的首都或京师所在的地方了呗。。。 所以说啊,古代的“中都”、“京兆”等词语,都是指京师所在之地嘛。后来,唐代改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至今。 大都在今天的北京。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