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全是什么?
这个真有意思,我来说明下为什么没有“五行俱全”这一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性质或变化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相互作用所决定。因此,人们又用五行来解释各种自然和人际关系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的特性及相互关系是: 木曰曲直。木具有的生长、升发的特性; 火曰炎上。火具有的温热、向上的特性; 金曰从革。金具有的肃杀、清静的特性; 土爰稼穑。土具有的生物生养、化育特性和承载、受纳的特性; 水曰润下。水具有的下渗、滋润的特性。 五行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
木克土,土虚时即易为木所克制;土克水,水溢时容易受到土的约束;水克火,火势凶猛时需要水的熄灭才能平安;火克金,金器过于硬朗需要火的锻造才成器;金生水,金属的融解需要水的滋润才能达到目的。
在正常情况下,五行各得其位,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一旦某种物质或环境太过强盛就会对其他事物造成损伤,这时就需要其他物质的调节作用了。这就是相生相克的原理所在。 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人体也应当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就会出现疾病。那么,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我们就需要借助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进行调节。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当某一脏腑功能亢进的时候,会对其相应的五行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会对其余四脏产生促进作用;而当某脏机能低下或者衰退的时候,则会对其它四脏产生影响。这样,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的调节,人体就形成了自身一套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五行之中没有哪一行是能够单独存在的,而且也没有哪一个部位能够是单独的“旺”或者是“衰”的,只有整体处于相对的平衡之中才能够使人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说不存在什么“五行俱全”“缺哪行”的说法。而临床上之所以会出现某些疾病,是由于某种五行过度旺盛或者有某一行相对虚弱导致的。所以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对过旺的五行的制衡,又要考虑到对因虚而衰的五行的补益。只有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