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五行属什么的?
古代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礼记·月令》曰: “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仲春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可见五行之说在周代已经出现。 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对宇宙万物的一种解释。 从现有资料来看,关于五行起源的时间,至少是在西周末年或春秋战国初期。 因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没有发现五行的文字记载(甲骨文的行字,从彳从止;金文的行字,从彳从亍),而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铭文中已经有了“五行”一词。因此五行起源于夏朝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于起于西周或春秋初年的说法则比较可信一些。 关于五行的来历,说法不一: 一说五行是天道的象征,即天道有五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郑大夫子展说:“先王之命,远猷正名,以制事情,言五行也。”《吕氏春秋·季夏纪》高诱注引张苍的话说:“五行者,天道也。” 二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说——《白虎通义.五行》中说:“五行者,何?谓金木水火土也。”
三说五行是一种思想体系。如汉代的王充就持此说——《论衡·寒温篇》中就有“五行莫贵于土”一句。 四说五行指五种行为规范——《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夫文武者,诸侯之帅也。今而后可知矣。昔武王伐纣,实得殷师若兹百夫……士共欲之,在列民只。”杜预注解说:“五行,五常之段,谓仁、义、勇、智、信”等等。 总之,目前看来,第一种观点的可信程度最高。其他几种说法只是后人根据前一种说法推衍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仍然坚持第一种看法。
由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样东西构成的,所以人们就习惯用它们来代表五种不同的事物。比如: (1)天有五行,一阴一阳,变化相因,生杀开始,终而复始———《礼记·曲礼上》 (2)五行皆备,圣人之才———汉·桓宽《盐铁论·杂论》 (3)君、父、亲、师,四品之中惟主为重,故尊以君主天下;五者之义,各有分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嫁》 (4)阴阳五行,天地之道,不可不通也———明·李贽《焚书·复邓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