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五行属什么的?
“慈”字的古文字形(图1),上面是“兹”的初文[1],下面是双手形状。从手表示与手有关;从兹,则与语气词“哉”“之”等同源,都是赞叹声、颂扬语的意思。可见此字本义为双手赞许地鼓掌,引申出爱抚、仁慈等含义。 “慈”作名词时指父或母,即父亲或母亲。如《尔雅·释亲》:“父之父为祖,父之母为母;母之母为外祖父母……父之兄为伯父,父之弟为叔父…母之兄弟姐妹父母为外舅,母之兄弟为外翁。”又如东汉刘向《列女传 ·周母三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曾拜商为相国,辅佐朝政。后来纣王无道,周弃官逃往周邑。其妻因思念丈夫而病倒,临终前嘱咐两个儿子将她的尸体带到商的领地。 不久二子奉母柩至商的领地。这时,正好武王起兵伐纣,商的臣民皆去响应。只有周的两个弟弟和商留守。周母灵柩无处安放,只好在露天下停尸。正在此时,周的大哥姜尚率领军队归来,将灵柩收殓才入土为安。
“慈”也可以指对子女的仁爱。《论语·为政》有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仁爱的本质就是孝顺、友爱。儒家有五德之说。“五德”是指“温良恭俭让”,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说要讲文明礼貌,待人接物应该表现得彬彬有礼,不要盛气凌人。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慈”与“哀”是不同的概念。二者虽都指怜悯之意,但前者多用于父子之间,后者则通常用于君臣百姓之间。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齐宣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欲济万民,奈何无以惠之?”在这里,孟子的回答很有深意:可以取于民,不可以夺于民;可以予之,不可以夺之——这是施恩惠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恻隐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