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玻璃五行属什么?
五行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演化。这五种物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大千世界。 五行说不仅应用于自然界,也应用于人类社会。比如人们用金属锻造工具,开采矿山,冶炼金属,制作合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氧气和能量供万物使用;动物吃草木之实,喝流动的水,从而维系了生命的运转;人类用火来烧水做饭,驱蛇灭虫,取暖照明甚至打仗(火药),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阴阳二气的结晶,因此人体内也存在着五行。 不过中医讲的五行不是五类物质,而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机体与自然界物体相应存在,相互影响的,而人体内部的脏腑之间也有其相生相克之间的关系。当人体内某个脏器出现病变时,可以通过调节其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所以中医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结合季节变化给予恰当的养生指导,让人们能够顺应天时,合理安排起居生活;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注意情绪调摄,保持心态平和。
当然,现代科学对中医的五行理论仍有诸多质疑之处。而且由于五行学说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元素,也给其带来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色彩,以至于被部分人称作“封建迷信”。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医的五行理论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并由此而总结出的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养生保健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
水晶是石英晶系的一种纯净、透明、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化学分子式SiO2,在自然界的储量极丰富。据科学考证,一亿吨的石英中,仅产生2.5公斤的水晶,晶莹通透的透明水晶仅有10%,其余都是乳晶或茶晶。据资料介绍,“水晶”一词原本是汉语,我国的秦岭地区便是水晶的产地之一,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使用水晶做装饰品和器皿。由于唐朝以后历代中央政府采取禁海的政策,宋朝后国人便无法购买水晶,水晶也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渐渐地为大家所淡忘,到了明朝期间,国人已经不再知道水晶为何物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员把产于我国秦岭地区的水晶带给了斯里兰卡、印度、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的居民,他们把这种晶莹剔透的石头视为珍品并称之为“CHRYSTAL”,后来由于发音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了不同的发音,如中文的玉石、日语的“俱利罗”以及英文的CRYSOL等。时过境迁,汉语中原本有的水晶一词倒变成了外来语。现在国际流行的Crystal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汉语中水晶的音译读法。
在民间,人们喜欢将水晶、玛瑙、琥珀、松化石、珊瑚等同玉石和各种半宝石统称为宝石,而地质学界将矿物中具有一定宝石品质的矿物称为宝石,具有工艺价值的岩石称为玉石。水晶是一种二氧化硅的石英晶系矿物,水晶的主要成分是SiO2,其宝石级晶体称为水晶。水晶晶体一般为六方柱体六方柱体,柱面上有螺旋丝条纹,颜色有无色、紫色、黄色、烟色、黄色、烟色等多种。水晶的化学成分很稳定,除长期置放在潮湿的环境下可能吸水脱晶外,一般不太容易风化变质。水晶与琥珀一样都属于有机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