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存在乱象的原因?
原因不复杂,也不神秘。 说到底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问题。 香港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自然也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分。
无产阶级的成分比较复杂,有大陆过去的移民及其后代、本地贫民、底层公务员和警察等等。这个人群占全港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来源单一,生活状况不佳。
而资产阶级则主要是欧美国家过来的移民,以及他们的后代。这个人群占总人口比例不大,大概不到百分之十。他们大多数都有高学历,收入高,生活的很好。 这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极端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极大。2016年,香港前一百名的富豪拥有的资产达到一万亿元,比整个欧洲五大富豪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然而同时还有百分之四十的家庭,财富为零或负值。这个数据到2017年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百分之四十八,也就是说更多家庭财富为0了。
这种极度的不平衡,必然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 为了应对这样的激烈的社会矛盾,港英政府曾经搞过福利主义,但是效果并不好。社会主义中国过去支援香港建设,让香港工人能轻松享受高工资、高福利,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香港却因为历史的包袱,反而再也很难像以前那样大力投资基础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所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当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痛的伤口还是来自于房价。香港的房价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经暴涨过两三次。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楼市一度低迷,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又开始飙升。尤其是香港特区成立后,房地产商看准了特区政府和大陆游客的需求,不断推高房价。
到现在,一套房子的价格可以抵得上普通人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收入总和。买房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还需要拼尽全家人的财力,乃至未来几十年贷款还款的压力,才能勉强够上一个“上车盘”。
高昂的房价,让年轻人的生活希望渺茫,也使得社会整体的焦虑情绪上升。 除了房价外,通货膨胀也是一只猛虎。虽然政府一直说是“宽松”货币政策,但民众感受到的就是钱不经用了,消费成本涨了,物价翻了。
本来房价已经很高了,但是房租也在蹭蹭蹭上涨。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数据,住宅类房租在二〇一四年全年上涨了一成五。而在二〇一五年上半年更是大涨了七成五。按照目前的租金水平,一个家庭每月需多花费二三千港元来支付房租,而这已经是工薪阶层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了。
通胀的威力远远大于政府印钞,因为钞票只不过换了主人而已,而东西却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