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1.《说文解字》:“承,奉也”。 所谓“受之于天而喜于人之共荷,故曰承”(王筠《说文释例·部首篇三十九》);“以手承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彳部》);“从卪从廾。以节行之也。廾亦声。读若竦。一曰恭也。” 可见这个字的本义是恭敬地捧着,承接的意思。
2.许慎列此部首在“彳”部之中又属末,可见其重要。那么,在现代汉字中,该部首仍被广泛使用且多在此处之意,如乘、丞、承、重等。另外,由于它属于“节”部,所以还引申出节制、约束的意义,如惩、绳等等。
3.因为它是表示人事行为的部首之一,所以又可用来指人——有德之人,即德高望重的“承”。 “承”作为名有时作动词用,就是承接、承受的含义了。不过这种用法一般不用于名字,而在一些称谓前比较常用,比如世伯,世叔之类便是称呼父辈的平辈。也有用作形容词的,例如“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爱君”——这是忠贞的“承”。还有用作副词的,例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说“天下竟有这样不解事的婆子!”那这便成了糊涂的“承”。 4.既然为德行高尚的人,当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气质与风范啊。那就得注意一下它的偏旁了——“卪”和“廾”。先说“卪”,甲骨文中是个侧面站立的小人像的形状,像一个人屈膝下拜的样子。金文中加了一撇,小人的双脚变成了两个三角形,看来是要强调一下下跪的姿势了嘛。到了篆书,又变成了一只脚弯曲,一只脚自然下垂的象形,并且把上面的三角给去了,于是就成了一个类似“节”的字了。至于这个小人的出处呢?据考证应该是商周时用于祭祀时做牺牲的人牲的刻符,后来演变成一种符号——即今日使用的“印信”二字。再说“廾”,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金文的形状像两手高举过头顶,像要献给谁的模样。篆书中又变为双手捧物的样子,因此段玉裁认为“读若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竦敬”之意。
5.以上只是就承的本源意义而言,如果用在名字中的话还得看取名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情况而定才是正理。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承”的音韵知识吧。 先秦两汉时期的字形结构跟现代差别较大,所以古人常常采用通假的方式来解决发音上的困难。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承”在古文字时期发的是sǒng音的,但到了西汉时候,随着隶书与楷书的发展,很多字的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为了便于发音,人们就把这些异体字当成了通假字来使用了,于是在文献中记载的“承”大多是chéng或zhēng二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