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人的五行?
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其中记载了周武王与箕子论天的对话,其中有“五行”的叙述 五行这个词汇在现代语境里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功能,已经很难找到它原初的样子了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原意 五行的含义最初可能比较宽泛,后来不断被强化其具体含义并添加许多限制条件。比如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流动的特性(古代汉语中,行是流动的义项),所以称之为行;又因为金木水火土这几种事物相互转化,所以将它们合称为五行 在《尚书》里面,五行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使用,被用来解释天下万物之理以及帝王之德,这种用法很模糊 但随着儒家学者对五德的讨论,五行逐渐有了一些明确的特点,如相生、相克等,而且也被纳入到天人感应体系当中,成为天与人之间的媒介物 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的宇宙观逐渐确立为气-阴阳-五行,而五行在这套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就是作为万物之本源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之序 而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相生相胜”的原理 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五行相生相克图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说到五行之间的特性了 我们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五个东西都具有流动性,这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但是除了这一大共性之外,这五样东西还有各自的特质:金的特性是收敛,火的特征是散,水的特点则是润下,木的特性是生长等等 根据上面所说的特性和生克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套关于五行关系的完整逻辑 这个过程大概可以描述成这样一个循环: 金生水→水能克火→形成水火相战的局面,最后由金来收束局面 水生木→木能生火→火势越来越旺,最后被金所克制
其实我们可以把五行的这套逻辑理解为一种类似于化学变化的反应,只不过这里的变化不是物理性的,而是通过属性上的联系和影响来完成 这可能是古人所能理解的最为接近世界本源的一套逻辑了吧——当然,他们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罢了
那么知道了这套逻辑之后,怎么判断一个人的五行是什么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的话大概是这么个情况: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乙丙丁甲乙乙丙乙甲丙丙丁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这是一个典型的八字排盘,上面的日柱天干代表个人 假如这个人是1987年农历3月26日出生(丁卯年 乙巳月 甲子日),那他的五行就可以按照下表来判断了 因为每个汉字都有对应的五行属性,所以我们只要看看这个人八字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什么属性,再对应表格即可得出结论 最后的结果是这个人的五行属木